明初四大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洪武年间发生的四个政治案件。每个案件都牵涉甚广,并带有一定帝王的政治目的。今儿个,我们就来唠唠四大案中著名的蓝玉案。
蓝玉何许人也?蓝玉,定远人(今安徽定远县),常遇春妻弟,太子妃舅父,明朝开国名将也。其作战勇武有谋,屡立战功。
蓝玉初在常遇春账下任管军镇抚,因其骁勇善战,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随后,参与下锦里(今成都),北征大漠,攻占兴和(今河北张北),平西蕃动乱。洪武十二年,封永昌侯,世袭罔替。
其后,这位猛人更是南征北讨,消灭了绝大多数的残元势力。其女被娉于蜀王朱椿,自身更是晋封凉国公,被朱元璋赞为“比之卫青、李靖”,可谓一时无两,圣宠在握。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极其看重自己的长子朱标。早在朱元璋尚为吴王时,便立朱标为世子,请当世大儒宋濂等人悉心教导,从未起过废立之心。而朱标也不负众望,成长为一个温润仁慈的君子。蓝玉正是朱元璋为其子留下的统治班底,太子朱标也素来与蓝玉亲近,因此,可以说只要蓝玉不造反,那么他及他的家族的荣宠甚至可能与国同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在常遇春、徐达等开国功臣纷纷去世后的朝臣第一人以剥皮的方式惨死呢?
按照《明史》和《奸臣录》的说法,蓝玉是死于造反。其造反的原因如下:
第一,蓝玉野心大,欲壑难填,忿于自己屈居“太子太傅”,而未能加“太傅”之职。
第二,朱元璋已经不信任蓝玉,蓝玉所奏,多未通过。
第三,其亲家靖宁侯叶升被胡惟庸案牵连,蓝玉怀疑朱元璋近来对他多加猜疑是因为叶升在牢狱里供出了他的名字。因此,不如先下手为强。
第四,蓝玉此时为总兵,掌南北兵马,军中多为其旧部,一旦举事,当有一呼百应之势。
第五,朱元璋年迈、病重,太孙朱允炆年幼,此时造反,天时地利。
从这五点看来,蓝玉具有十分充足的造反动机,其造反可谓势在必行,但蓝玉终究还是没有造反。
据吕景琳先生的《蓝玉党案考》,蓝玉案是朱元璋借口谋反以除掉武将集团,为朱允炆披荆斩棘的一场政治清洗。
那么,如此说来,蓝玉案岂不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冤案?笔者认为蓝玉案或许是冤案,其中被牵连而死的一二万人应是无辜的,但是蓝玉之死倒是不冤。
上文提到,自常遇春、徐达二人去世后,蓝玉常独领大军,立功南北,为明初的稳定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故其亦颇受上恩,获封国公。朱元璋虽称赞蓝玉可比肩卫青、李靖,但蓝玉却远没有卫青那般谦逊、有礼,亦做不到李靖那般功成身退。其日益骄恣,纵容家奴横行霸道,侵占人田,且不将皇帝的御史放在眼里。
其实,蓝玉至此就应该完蛋了,因为太祖《铁榜》规定,凡公侯之家强占官民山场、湖泊、茶园、芦荡、金银铜场和铁冶的,前两次免死附过,三次准免死一次。而功臣的家人、庄奴仗势欺人,是要抄家、流放的。倘若欺凌加侵占田地,则需处斩。由此可见,朱元璋后来也是实在忍无可忍,才处死蓝玉的。
除此以外,蓝玉在他的作死之路上渐行渐远。他北征返回时,因等不及喜峰关守城士兵的开门速度,竟撞毁了关门!
也有人说,蓝玉在俘虏了元主的妃子后,竟强娶之,导致元妃自尽。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因此事,改封“凉国公”,以示训诫。但蓝玉仍不悔改,擅自更改军中将校之职,公然表达对皇帝封他为“太子太傅”的不满。
诸罪并罚,罪加一等,按律,蓝玉本应受剐刑,太祖念其功,改剥皮实草,抄家,夷三族。
蓝玉此人恃功而傲、劣迹斑斑,故死不足惜。但是,导致蓝玉之死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他自身所犯之罪。我们知道,在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法律是绝不可能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所以蓝玉死不死,皆凭上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朱元璋是个慈父,他想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为子孙后代铺好所有的路,尤其是太子朱标。朱标孝悌仁爱,被朱元璋寄予厚望。朱元璋宁愿自己手染鲜血,背负“刽子手”的骂名,也要让朱标成为一个为百姓所爱戴的仁君。故其一方面替朱标清除部分勋贵;另一方面,为朱标培养了一个杰出的武将班底。蓝玉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成员。奈何,朱标早逝,其子朱允炆年幼。朱元璋担心朱允炆柔弱,镇不住蓝玉,故杀之。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一,锦衣卫指挥蒋瓛呈献证据,告发蓝玉意图在皇帝籍田时谋反。朱元璋按兵不动,令冯胜、傅友德等回京。二月初八,召蓝玉入朝,将其逮捕入狱。二月初十,处斩。因蓝玉案而死者,达1.5万人,其中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朱元璋借此彻底铲除了武将对皇权的威胁,他终于可以放心地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了。
是年,太祖驾崩,新帝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