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说起夏侯渊大家心目中的印象往往是面向凶狠,一只独眼对他的事迹的了解也只局限于被黄忠斩于定军山,但是说起他的发迹生平和过往战绩大家可能都不算太了解,今天我就来为大家介绍这位人称白地将军的魏国大将——夏侯渊
一、跟随曹操
夏侯渊生年不详,卒于公元219年,字妙才,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夏侯渊算得上名门之后,他的祖上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亲信,夏侯婴,他和曹操的关系不一般,不光是关系特别好,而且他娶了曹操妻子的妹妹,两个人算得上连桥,关系十分亲密。
夏侯渊为人仗义,在曹操年轻的时候没少帮助曹操,甚至有一次曹操涉案,还是他顶罪的,还有夏侯渊有个弟弟,英年早逝留下了一个女儿,当时条件很艰苦,他自己还有个年幼的儿子,但是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自己的儿子也要给自己的弟弟留下一条血脉。
而这个女儿最后也是有福气,被英雄盖世的张飞张翼德所娶为妻子,也算可以告慰他弟弟的在天之灵了,这些事迹足以可见他的义薄云天。
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曹操开始起兵征战的时候,他就跟随着曹操做了曹操的别部司马等要职,后来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又再次升迁,做了一方太守,为曹操镇守疆土,在后来官渡之战中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夏侯渊是负责管理和运输军中粮草的任务的,毕竟粮草是军队中最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必须交给十分信任和能力卓越的人,很多人比如后来的蜀汉运粮官苟安就是因为他的懈怠和能力不行导致军中粮草跟不上,最后使得诸葛亮的北伐失败,不得已撤退而夏侯渊却不负曹操的期望。
尽管当时流年不利粮草匮乏,他还是能准时地完成运粮的任务,很大程度上鼓舞的士气,为曹操后来官渡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汗马功劳
夏侯渊作为曹操的亲信部将自然是为大魏立下了汗马功劳,先是一些内部叛乱比如说昌淮两叛曹魏,徐和、司马俱兵变济南,庐江的雷绪投敌刘备,太原的商曜,汉中的张鲁,西凉的马超韩遂,都是夏侯渊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武力并用,加上同僚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平叛。
重点为大家介绍夏侯渊对抗马超的战事,当时马超在西凉陇西一带深得人心,起事之时声势浩大,誓要斩杀曹操,当时汉中的张鲁也支援了马超一些兵马,开始攻打曹魏的边境重镇冀城。
冀城主将不敌向夏侯渊请援,夏侯渊在赶来的路上就已经来不及了,冀城失守刺史被杀,古时候信息传播比较慢,加上当地的人听见马超的威名很多已归属曹魏的人马都纷纷反叛夏侯渊只能败退。
但他没有放弃一直暗中寻找时机,终于后来在看准时机在马超部将松懈之际,率军将其围困从而斩杀,后派遣大将张郃击败了马超大军,夺回了被马超占领的地盘,随后又转头去攻打了马超的盟友韩遂,再次获胜但韩遂也开始防守,躲进堡垒之中拒不出战了。
大家都很头疼,有说继续围困攻打的,还有要退军的,夏侯渊则是当机立断,使出一招围魏救赵,因为当时韩遂手下的兵将有很多是羌人,夏侯渊打算进攻羌人的老巢,因为这样的话如果韩遂不救的话手下士卒会寒心甚至叛变。
如果救的话就会陷入夏侯渊的陷阱之中,进退两难,最后果然夏侯渊在羌人老巢烧杀抢掠的时候,韩遂坐不住了,率领大军来救援,结果被夏侯渊击破,但这时夏侯渊还没有停歇,他乘胜追击直接扫平西北的少数民族部落,获得了大量的牛羊马匹粮草金银。
在占据部落不久,曹操就希望他能铲平陇西之地的最后的祸患,一位祸乱陇西长达三十年的宋建,宋建此人能耐可不浅,否则也不能坚持这么久没有被剿灭,但他遇到的可是白地将军夏侯渊,夏侯渊以少胜多直接击溃了这位自大的宋建,将其几乎灭族使得存在想叛乱心思的人心惊胆寒。
在此余威之下一举荡平西北,西北各部看见夏侯渊都会十分恐惧,曹操得知消息都欣喜若狂,因为卧榻之下岂容他人安睡,这下曹操能睡个好觉了。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打算夺取汉中,毕竟汉中是天下必争之地,汉中的张鲁在夏侯渊率领的部将威慑下,最终开城投降,顺带了巴郡等地也被夏侯渊派人收取,留守汉中这个艰巨的任务也自然而然地交给了身经百战的夏侯渊,夏侯渊因公被拜为征西将军。
三.白地将军战死定军山
说起夏侯渊的战死确实是很可惜的,他遇到了当时刚刚夺取西川气势正盛的刘备,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打算攻取汉中学习高祖刘邦准备之后一举平定中原,虽然当时刘备兵强马壮,但还是和夏侯渊僵持不下,双方都不得寸进,相持了将近一年。
在几次进攻都不可取的情况下,刘备开始运用计谋,当时夏侯渊和张郃一个在东一个在南,互成犄角之势,刘备就想到先全力攻打张郃,等待夏侯渊来援,一旦夏侯渊率领的大队人马分兵,刘备的机会就来了。
刘备猛烈攻打兵力较少的张郃,果然夏侯渊不得已派兵来援,而这时刘备又火攻攻打夏侯渊,趁着夏侯渊率人救火的时候,大将黄忠趁机出击,直接袭杀了夏侯渊,一代名将战死沙场,刘备从而夺取了汉中之地。
结语:
夏侯渊戎马一生为曹魏的建立和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汉中之战最大的失败也不是失去了汉中这个战略要地,而是这位老将夏侯渊的战死,可能真的是廉颇老矣,想当年夏侯渊威震西羌,谁人不惧?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