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超是清军在甲午战争时期的重要将领。当然后世提到叶志超,第一印象就是叶志超带着清军从平壤跑路,一跑就是数百里。其实曾经的叶志超也是一个独当一面的将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独当一面的将领,在甲午战争中如此怯懦?
1、叶志超起家路
叶志超小时候父母双亡,寄居在舅舅家里。叶志超的少年时候赶上太平天国运动。面对太平军以及其他农民军的冲击,咸丰帝不得不许可地方上的实力派成立团练武装对付太平军。叶志超为了吃口饱饭,于是参加了团练。
叶志超那时候年轻,而且敬业精神很强。所以叶志超参与团练以后,在战斗中经常一马当先,为此也得到长官的认同。到了李鸿章成立淮军的时候,叶志超又参加淮军,成为李鸿章的部下。之后叶志超在李鸿章麾下战功不断,甚至还多次立下大功。
因为战斗中不畏艰险和牺牲,叶志超被称为叶大呆子。李鸿章对他也很其中。所以在李鸿章的推举之下,叶志超被清廷册封为直隶提督——在清军里,这可是高官。
叶志超从一个没有什么背景的农家子弟,成为清朝的直隶提督,这些成就,其实有时代红利,也有他个人的能力以及勇气。
其实假设叶志超在担任提督以后不久就去世,或许后世评价叶志超,会认为他是清军中难得的悍将。
但是偏偏,叶志超参与了平壤战役。
2、叶志超的盘算
参与平壤战役的叶志超,其实比照青年时代的他,已经出现了蜕变——因为如果说青年时代的叶志超是武将,那么此时的叶志超,属性更多属于晚清的官僚。
起初叶志超的防区是在牙山。随着叶志超的部队和日本军交战以后,叶志超也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日本军,和当年自己在淮军里面对的太平军、捻军截然不同。所以叶志超此时处于“道心破碎”的状态。
叶志超撤退到平壤以后,日本军也在之后赶到。日本军对平壤城展开攻坚战。这一战日本军伤亡很大,而清军也付出了一定的伤亡。所以经过三天三夜的鏖战,日本军士气低落,但是叶志超其实也有些忐忑:因为叶志超是李鸿章的部下。叶志超虽然是清朝的将领,但他能够起家更多是因为李鸿章的提拔。李鸿章的权力基础就是淮军。所以喝日本军继续消耗下去,意味着淮军的损失会越来越大。所以本着保全实力的想法,叶志超这才带着余下的部队跑路,这才有了一天跑路几百里的记录。
此外叶志超也很清楚清廷当时的权力格局:对于其他军头来说,即便是淮军打光了,也未必会有其他军头的支持或同情(事实上甲午战争时期也的确存在其他派系的清军坐视不救的现象),并且,叶志超更清楚:甲午战争的局势,即便是自己的部队打赢了,也无法改变大局——毕竟清军和清廷都是系统性的腐败。这种腐败才是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而非一两次战役的胜利。所以叶志超更萌生了带兵跑路保全实力的想法。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叶志超很清楚自己是李鸿章的亲信,只要保全淮军的实力,那李鸿章的权力基础也就还在,那么,李鸿章肯定会力保自己。实际上叶志超的预判很正确:虽然一开始清廷打算追究叶志超在平壤战役的负面表现,以及谎报军情的罪过。但是因为李鸿章干预,叶志超并没有遭遇太大的追究。
3、结语
其实叶志超的情况,不过是晚清朝廷和晚清军事的缩影。叶志超是将领,但也是官僚。晚清的朝廷里,因为有太多的叶志超,晚清的军队里,也因为有太多的叶志超,所以这些算是晚清对外表现不堪一击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此局面的晚清,也绝对不是简单的改良,所能扭转趋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