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戏剧近年来一直是一个热点,电视剧使人们对清代宫廷生活充满了兴趣。其实说真正贴近历史的清宫剧也就是“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这两部电视剧都是经典作品。最大的还原历史,在电视剧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场景,是朱三太子准备进攻宫殿。周培公是当时康熙身边的一位强大的汉臣,被康熙重用。
当时,正是三藩之乱的敏感时期,所以周培公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变化。我们也知道古代没有电,只有蜡烛可以用来点燃它们。一般的蜡烛会燃烧很长时间。周培公当时是康熙皇帝身边少有的汉臣,更是康熙喜欢的大臣。当周培公一开始进入官场时,康熙的老师写了一封推荐信,帮助周培公在官场站稳脚跟,更快地进入康熙的眼中。
但也正是因为周培公的性格,进入康熙的眼中,被康熙喜欢。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一个小情节,从这件小事上,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大智慧,当然,这不是历史上的,是编剧的想法,但情节还是那么令人兴奋,那么周到。那天晚上,甚至没有一点月光。风很大。吴三桂正在与清朝作战。
有一个人假装是朱三太子,朱三太子打算和吴三桂合作推翻清朝。大臣们聚在一起,弄得一团糟,然后他们不关心其他的事情。晚上,蜡烛快烧光的时候,周培公请几个太监带点蜡烛过来。这时,发现了很多蜡烛。他们都没有被燃烧殆尽。这时,周培公平静地喊道:胡太医,当心太监作乱!
这是什么意思?许多人问为什么蜡烛没有捻,就可以认为太监作乱?周培公说太监想搞得一团糟。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宫廷政变。哪一个没有涉及太监?不要瞧不起这些太监。有时太监会给出最致命的一刀。周培公是什么样的人?周培公对细节非常留意。宫里常见的事情,比如蜡烛,只能由太监来做。
所以一旦太监下定决心,他们就能做出一个好的判断。这时,蜡烛没有捻。不可能考虑做蜡烛的地方。当蜡烛进入皇宫时,蜡烛将被专业人士检查。自然什么都不会发生。现在,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宫里的仆人造成的。宦官乱政的例子不计其数。周培公是个多么聪明的人啊。后来,周培公被康熙任命为抚远将军。
周培公率领清军打败吴三桂的军队,然后拯救了清朝。那么当周培公看到蜡烛没有捻的时候,为什么可以断定太监要作乱?周培公肯定是聪明人,否则康熙皇帝也不会重用他。周培公通过蜡烛没有捻这个小细节,就发现了太监会作乱。太监作乱在历史上有很多次,但是每一次作乱都是直接发动兵变,通过蜡烛的方式进行的作乱,是很罕见的。
当然,这仅仅是康熙王朝中的虚构情节,历史上并没有。只不过周培公发现蜡烛没有捻,是真的可以作乱的。清朝的太监主要是负责随行侍奉,传宣谕旨;生活起居,两性启蒙;洒扫庭除,宫廷陈设;收贮物品,以备御用;守护门户,巡夜击更;运水添缸,备办所需;念佛诵经,祈佑皇家。
也就是说,清朝的太监仅仅负责皇帝的衣食住行。这其中就包括给皇宫买蜡烛。太监购买蜡烛,不可能购买没有捻的蜡烛,即使是一两个蜡烛没有捻,也不会所有的蜡烛都没有捻。既然是蜡烛没有捻,同时所有的蜡烛都没有捻,这就是不正常的信号。周培公通过这一点,就可以断定太监会作乱。
一般人发现蜡烛没有捻,可能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对的,但是周培公是一个聪明人,更是一个细心的人,周培公自称是“经史子集,无一不通”,这样的细节他肯定不会放过,否则书不是白读了?当周培公发现蜡烛没有捻的时候,就展开了联想,还有就是皇宫的蜡烛都是太监负责更换的。当时恰逢是朱三太子想要有所行动,在灯火通明的情况下,朱三太子能成功吗?因此太监买了没有捻的蜡烛,就是为了帮助朱三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