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六月初四,在唐长安城发生了一场中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宫廷政变-玄武门之变。当朝太子李建成与其二弟秦王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闹得兄弟反目,紧要关头李世民在玄武门伏杀了自己的大哥和四弟齐王元吉,成功登上皇帝宝座,开启了唐朝盛世-贞观之治。
这场阋墙之争中,主要矛盾对立点就在太子和秦王二人,那么为何在政变中李世民还要杀掉四弟李元吉呢?不仅如此,还将元吉的妻子杨氏据为己有。这兄弟之间有着怎样的深仇大恨,以至于要杀身夺妻呢?本篇就以玄武门之变前后李氏兄弟的恩怨做一简略剖析。
一. 玄武门事件之始末
1.隋末大乱唐立国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反隋的义军蜂拥而起。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17年亦在太原起兵,遣长子建成统领左路军,派次子世民率右路军入关攻占长安。李渊先是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自任丞相,封唐王。
618年,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立李建成为太子,次子世民为秦王,四子元吉为齐王。而李世民则作为军事统帅继续完成平乱统一的大业,先后战泾州、平陇右、经略山东。
年纪渐长的李元吉也以副指挥的身份协助二哥,加入到征伐的行列之中。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家兄弟、父子在创业之初确实能够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没几年,中国的版图差不多尽归唐所有。
2.储位之争起风波
俗话说得好“齐共患难易,同享富贵难”,何况随着全国局势日渐明朗,摆在李家兄弟面前的是九五至尊的诱惑。在唐立国初期的开疆拓土行动中,李世民居功至伟。
而且在征战过程中,他还非常注意培植个人势力,招纳一大批像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张公瑾等等谋臣武将。秦王的声望及其势力的不断扩张,对于深居大内的太子建成来说颇具压力。
另一方面齐王元吉亦不甘屈居李世民之下,于是与太子联手,共同对付李世民。先是太子与齐王屡屡请战,出击突厥,平定刘黑闼,为自己建立功名的同时也逐步取代秦王的军事统帅权;
同时采用收买、诱招、排挤、陷害、调令等手段分化秦王府的将领和谋士,来达到瓦解秦王小集团的目的;并且效仿李世民大量招募人才,设置私甲,以备不仁之需;最后勾结后宫势力及操纵天文台,散布秦王将篡位的谣言,使高祖疏远并怀疑李世民。
由此,太子与秦王集团的党争到了你死我活的阶段。
3.手足相残酿惨案
负责天文历法的太史令傅奕上奏高祖,称太白金星一年两次白天出现在秦地上空,预示秦王不久便称尊。高祖夜招世民质问。李世民心中极度恐慌,但依旧镇静否认自己有不轨的念头,并机智地以太子、齐王阴结嫔妃,淫乱后宫扯开话题。
果然高祖命三个儿子翌日提前入宫殿对质,这就为玄武门埋下伏笔。回府后,被逼上绝境的李世民立即招来一众亲信,密谋布置停当。
玄武门位于皇庭大兴宫的正北,是臣子们觐见皇帝的必经之路,也是屏障内廷的堡垒,守备最为森严。但偏偏常何、敬君弘等守将是秦府密党,因此李世民及其近百名亲随可以乘夜色携带武器悄悄潜入设伏。
太子与齐王接到圣谕之后一起商议,元吉主张称病不出,建成则认为这样会让父皇生疑,反而坐实李世民的诬告。可见此二子勾结后庭是有,淫乱却非真。于是二人带了随从赶早由玄武门入宫,方过宫门不久,便觉情形不对,立马掉头返回。
刹那间,李世民等抢先追出,一箭射杀建成,随后刀光剑影,喋血百步,元吉也被尉迟敬德所杀。而有一名侍卫突围逃回东宫报告,东宫卫队长冯立、护军薛万彻联合齐王府兵总领谢叔方一同攻杀玄武门,想为太子、齐王报仇。
幸得张公瑾闭门御敌,尉迟敬德又出示建成与元吉的首级,这才驱散了二府府兵。李世民非常清醒,在局势稍稳之后立即派尉迟敬德入宫,名为护驾,实为逼宫。
当听到三子相残、二子殒命的消息,高祖李渊既悲痛又无奈,退位禅让做个安乐太上皇无疑是以一种最为体面的方式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二.太宗杀弟之原因分析
1.利益集团的斗争
当年建成已居储位,而世民是的有力的争夺者,只要杀了大哥建成,目的就已达到。那么为什么李世民还要杀死这个曾经与自己有着同袍之谊的弟弟呢?原来这个李元吉自幼生得丑陋,遭生母嫌弃,从小就没什么玩伴。
他的二哥世民年纪轻轻就出外从军去了,平时没几天在家里;三哥玄霸死得早;唯一能照顾他的就只有比他大十四岁的大哥建成了。在建成身上,元吉感受到了关爱与亲情,这就是当太子与秦王发生政治利益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到大哥那边站位。
另外元吉征战山东的时候,论力大骁勇可位列李世民二十五员大将之首。但由于李世民的存在,他始终只是个副手,战功皆归于秦王名下。为此他相当不服气,总想找机会证明给世人看看,李元吉也是有实力的。
在他所属的那个时代,恐怕没有什么事能比击败二哥李世民更能证明自己。为此李元吉决意投身太子党,共同对付李世民就顺理成章了。李世民杀元吉,就是两个利益集团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2.唐高祖的介入
如果李渊当初没有起兵,没有称帝,那么事情就简单多了。嫡长子建成自然是继承家业和爵位,其余诸子皆可分家自立门户另谋发展。然而一旦建立统一的王朝,情况就不一样了。
国家不可分割,而承继大统的君王却只有一个,选择继任者是历代君主都为之头疼的问题。高祖固然喜欢李世民文韬武略天纵之才,但之前早已立长子为太子,不便随便易储。
另一方面,李世民一路以来开疆拓土,功勋卓越,先后被授职为尚书令、太尉、天策上将,封秦王,已到了无爵可封赏的地步。自古以来功高震主都是君王的大忌,尽管李世民是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
更何况李世民在山东期间招收的精兵良将作为秦府私甲,文臣谋士充入自己的智囊团,在政治上已经有了与皇廷分庭抗礼的苗头。
此时别说是太子李建成,就是高祖李渊也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旧唐书》记载了这一时期李渊对李世民的评价:“此儿典兵已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
为此高祖太安排元吉在李世民身边意图牵制,又在太子和秦王两党相争时偏袒建成、元吉一方,打压李世民。想来李世民心中必有怨气,但又不能忤逆父亲,只好找与自己作对的兄弟出气。
3.事变当日的形势所逼
早在公元624年,太子建成就筹建了自己的府兵,约两千余人马,驻扎在东宫长林门附近,号称长林军。同样齐王元吉也在招募壮士,其中不乏待罪之人,组成死士兵团。当然,这一切都是在高祖的默许之下才得以实施。
而李世民在长安的府兵仅有八百,而且还被齐王持敕令抽调了部分。因此在长安城内,太子和齐王的实力大大超过秦王。
事变当日冯立率兵围攻玄武门时,守将敬君弘、吕世衡领兵抵抗竟然被杀。若不是尉迟敬德及时出示太子和齐王首级,驱散二府攻兵,估计李世民就交代在那里了。因此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用擒贼先擒王的策略诛杀太子和齐王是当时唯一能够控制局面的手段。
三.太宗纳弟媳之探讨
1.杨妃美色绝伦
玄武门之变后,高祖被迫宣布建成和元吉为逆党。李世民顺势斩草除根,将东宫和齐王府的直系男丁,也是他的亲侄子全部铲除。但对于原太子党的旧部予以安抚,有些还得到重用,如太子洗马魏征等。
而对于兄弟们的女眷则给予圈禁,直到她们出嫁或遁入空门。这也算是皇位之争中能够容忍的限度了。然而在女眷当中有一人,居然被李世民所宠幸,而且还纳入后宫,此人便是齐王妃杨氏。
李世民一向注重名声,为何会杀弟之后纳自己的弟媳,这不是行乱伦之事吗?这位杨氏是隋朝帝室之后,而且长的非常漂亮。
相传她“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风杨柳”,体态风流,姿色出众。得到李世民的喜爱也是情理之中。另外李世民本就兼有胡汉血统,纳弟媳估计在胡俗中也是寻常,更何况李世民一直没给她封号,也是防人口舌。
2.与长孙氏的妯娌关系
李世民纳杨氏还有一层原因,那便是长孙皇后。还是亲王的时候,齐王与秦王虽然争斗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但在皇室女眷当中秦王妃长孙氏与齐王妃杨氏却走的很近。
正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长孙氏文武双全,兼且贤良淑德,顾全大局,能够和她亲近的人,必然也是性情柔和之人,俘获君心也是自然。
以至于文德皇后逝世后,李世民竟然有过立杨氏为皇后的念头。《新唐书·列传·卷五》:“巢王妃(当时元吉被追封为巢王),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 乃止。”。虽说杨氏最后没有名分,但也看得出李世民对她动了真情。
结语
自后汉末到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末唐初,篡位废立之举比比皆是。就算李世民之后,唐朝发生在玄武门的皇权争夺事变就有三次,这里几乎成了最高权力斗争的漩涡。李渊当年篡隋夺权,弄得君不君、臣不臣。
结果上行下效,其子在玄武门也是兄不兄、弟不弟。还差点闹得父不父、子不子。纵观历史,在皇权争夺问题上,从来就没有仁义道德可讲。反观李世民纳了守寡的弟媳,虽然为历代史官所不齿,但多少还有点人情味。
参考文献
《唐史十二讲》
《玄武门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