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为55位开国上将授衔,有人说不是57位吗?
王建安在1956年被补授军衔,李聚奎在1958年被补授军衔。
李聚奎是因为到新组建的石油部工作,而被耽搁了,王建安是什么原因呢?
1955年,负责评衔小组把名单呈送给毛主席看,看到王建安的名字后,批示:此人容易骄傲自满,授以中将为宜!并把他的名字圈起来。
这让负责评衔的人感到很棘手,按照军功和资历,王建安都是符合上将要求的。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军政委,抗战时期担任过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兵团司令员,战功赫赫。
如果按照毛主席的意见办,显然有些说不过去;如果不按意见办,也不能违抗命令。于是,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拖。因此,王建安错过与众人一起授衔的机会,到1956年再次请示毛主席,说明原因,才同意授予他上将军衔。
那么,为何毛主席说他骄傲自满呢?
王建安在土地革命时期,长期在红四方面军任职。在鄂豫皖苏区时,担任军事指挥员,抵达川陕开辟根据地后转为政工干部。
抗战时期,他被派往山东纵队工作,山东纵队是由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他协助老首长徐向前做大量工作,担任山东纵队副指挥兼第1旅旅长。山东纵队与115师主力合并为山东军区,他担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后被下放到鲁中军区担任司令员,开始独当一面。
解放战争时期初期,在山东军区工作,并不在野战军编制中。自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后,鲁中部队改编为8纵,他担任司令员。
毛主席明确指示,粟裕负责军事指挥,陈毅负责大方向。山东的部队一些指挥员资历与粟裕旗鼓相当,像许世友、宋时轮、王建安、陈士榘等人,也没有在他麾下任职。粟裕在指挥时,总是遇到阻力或者大打折扣的问题,只有陈毅出面,才能更好解决。
王建安曾经认为粟裕的“七战七捷”,只是偶然个案,不具备普遍性。当然,还有后来对一些战役的指挥,加剧了他骄傲自满的情绪。像济南战役后,许世友因病离开山东兵团,副司令员王建安与谭震林指挥部队在内线作战,取得不小的胜利等。
王建安长期在作战部队工作,几乎不怎么见到毛主席。那毛主席为何知道他骄傲自满呢?这或许体现在战役的执行上,从而反映到军委。
新中国成立后,授衔被搁置一年,补授军衔后,他的职务只是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比起许世友、陈锡联、陈再道等一批老战友来说,并不高。作为一名上将,按中将使用。
他先后在沈阳军区、济南军区、福州军区担任副司令员。作为上将,在工作中资历比他低的将领成为上级。
1975年,他离开一线部队,担任军委顾问,正式退居二线。比起很多将领来说,都早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