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雅集——张居正是如何成为“千古一相”的?
创始人
2025-06-09 09:32:36
0

出身微末,却为王朝续命几十年。他的处世智慧,让人受益终生。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即使出身寒门,毫无背景,只要有目标肯努力,不断增长见识和能力,也能拥有傲人的格局和成就。他就是人称“千古一相”的大明首辅张居正。今天这套书是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

*下文为推广,内容由供应方提供

不到22岁,考上新科进士,却选择继续深造,成为一名庶吉士,为入翰林院做准备;

初入官场,抛虚务实,精进业务,下至盐吏上至朝廷要员,想方设法打好关系虚心求教;

朝堂权力争斗激烈,他以退为进,把握分寸,看似远离权力中心,实则为之后入住内阁积蓄力量。

梁启超称他为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

如果你也想读读张居正,我们推荐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张居正》注释本。

2005年,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以全票,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甚至是茅奖史上第一个全票夺冠的作品。

自出版后20余年以来,再版数十次,豆瓣均分依然保持在罕见的8.5以上!

很多读者甚至打出10分推荐:

孩子很喜欢看;

上学的时候开始看,毕业后连出门旅行也会带在身边;

从中学习到不少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

就连金庸先生读后都感慨:

“这套书历史知识扎实,小说写得很有底气,我阅读时自愧不如,又很佩服。”

读者们读得过瘾,作者熊召政却用了整整10年光阴来书写!

期间他两度焚稿,只为能写出让所有人都看得懂看得有趣的正史小说。

写完第一稿,朋友看了之后说很像学术研究,实在读不下去。

他思索再三,拿起打火机,37万字的手稿付之一炬。

第二稿完成,他印了很多份,从教授到工人,一一求教观感。

然后又一把火全烧掉!

直至第三稿一气呵成,熊召政知道,这书,成了!

而读者的一致好口碑也恰恰证明了这部书三易其稿的成功——

有读者更是直言,这才是历史小说该有的模样!

书中不仅能看到历史的波谲云诡、官场的尔虞我诈和人性的幽微复杂,

还能读到明朝的市井文化、人情风俗、茶道食经、江湖侠义……

但为人道哉的还是书中对各种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立体丰满:张居正、高拱、冯保、殷正茂……

几乎在每个人物的身上,都能看到命运降临的斑驳和因果,以及处世、成事的大智慧。

无论身处什么地位、身份和年龄,这部具备实际人生指导意义的好书,都能带给人启发!

孩子读,培养历史兴趣,增长见识;

成人读,提升情商,获得处世的大智慧。

而且,今天这个版本是全新校订版,和市面上其他所有版本不同的是,书里对官职、旧语用词等都作出了详尽的注释。

完全省去了额外查阅资料的精力和时间~

内外双封,裸脊装帧,180度摊读无压力。

今天下单只需118元,即可包邮到家~

更惊喜的是,我们还特意申请了限量500套的“熊召政私章印签本”。

纯手工盖印,拍一套少一套!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

推文售价118元起

张居正凭什么被称为“千古一相”?

先来看看他的成就,你就知道了。

从毫无背景的白衣书生,逆袭为帝国首辅:

改革的“一条鞭法”,让国家财政税收翻了十倍;

发明的“考成法”,成为历史上最早也是设计最严密的绩效考核制度;

善用人才,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抗倭名将,让百姓安居乐业。

短短十年,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农业上,都让沉疴日重的明朝起死回生,焕发生机。

把一个摇摇欲坠的明朝变成“万历中兴”的盛世,他如果能多活几年,明朝的历史或许将是另外一番光景。

正应了那句话,“做人当如曾国藩,做事当如张居正。”

他十分重视自身的成长,初入翰林院,旁人大多好谈诗文,他却苦心钻研治国兴邦之道。

冷眼旁观,审时度势,积蓄见识和才能,两年后顺利转正,晋升翰林院编修,进入内阁,站在权力的中心。

在书中,你能在张居正身上看到关于人际关系、职场升迁、成事等诸多人生问题的答案。

比如讲人际关系处理——

新一轮的朝堂争斗中,内阁权臣明争暗斗日趋激烈。

高拱挤走徐阶后,任内阁首辅

即使没了徐阶,张居正仍然靠自己一流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圆滑的处事、强硬的手腕,混得风生水起,一步步坐上内阁次辅的位置。

讲职场生存之道——

张居正初入内阁,受制于高拱。

但他深知隆庆皇帝更加信任老师高拱,于是选择隐忍,暂避锋芒。

同时,他一边极力培养自己的势力,一边把心思放在太子朱翊钧的身上。

因为他深知日后太子登基,自己必定能更进一步。

众谋独断的成事法则——

在内阁,张居正一边蛰伏一边等待时机。

终于机会来了,隆庆皇帝病故,太子朱翊钧继位。

张居正火速联合宦官冯保、李太后排挤走高拱,坐稳内阁首辅之位,从此开启了他政治生涯辉煌的十年。

*纪录片里的张居正

然而讽刺的是,冯保之流恰恰是高拱不屑一顾的合作对象。

看完不得不说,张居正的这一身智慧简直是为普通大众量身打造的样板!

推文售价118元起

全书四册采用的都是章回体小说的写法,光看标题,就觉得十分有趣。

有一种读四大名著的熟悉感!

随手翻开一个章回,读上两页,语言之生动之真实,简直让人叹服。

字里行间,画面感扑面而来,比看影视剧还过瘾~

你看这用词、语气,很难不被代入进情节里呀。

再看这详实恰当的写作手法,真真是百看不厌。

形容一个人长得丑——

只见他五短身材,蒜头鼻,鱼泡眼,走路鸭子似的摇晃……十足一只癞蛤蟆。

洋洋洒洒上百万字,不仅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明朝民间图景,还将隆庆、万历年间的历史讲得浑圆透彻。

虽然整套书的内容体量巨大,但情节极为紧凑,高潮迭起,惊喜不断,根本不用担心读不完。

看完你只会觉得酣畅淋漓,二百多个人物形象饱满立体,仿佛就站在眼前一般。

就比如主人公张居正,作者并没有把他当成圣人来写。

他金屋藏娇、招摇奢侈的生活细节,被刻画得也极其逼真。

这才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历史啊!

纵然历史对张居正的评价褒贬不一,但真正的他究竟是什么模样?

我想只有读过这套书,才能给出属于自己的判断。

而且,这个版本还有一个极为独特的首创,就是详尽的注释。

书中有很多官职、旧词用语等专业词汇,如果没有相关历史基础,读起来会略有艰涩之感。

这一版直接将所有可能阻碍畅快阅读体验的地方,一一进行注释,太贴心了!

无形中又增加了不少历史知识!

不光内容丰富好读,装帧也十分讲究。

内外双封,彰显历史气质和品味。

裸脊锁线,韵味十足,更可180度随意摊开无压力。

这样一套版本优秀、内容详实的好书,

现在下单只需118元,一件包邮到家!

还有更惊喜的是,我们特意申请了限量500套的“熊召政私章印签本”。

无论是自己阅读、收藏,还是送朋友送领导,都非常有价值和意义~

真心建议,喜欢的朋友,千万千万不要错过!

推文售价118元起

相关内容

手握86亿元现金仍赴港IP...
港交所官网显示,继6月初宣告将在港股IPO后,澜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5-08-03 04:42:31
成都近郊自驾露营宝典:5 ...
一、藏在城郊的露营宝藏地 1. 崇州道明竹里・竹隐营地 距市区 1...
2025-08-03 04:38:40
《刺客信条:影》潜行机制革...
《刺客信条:影》已经跳票到了明年,除了“弥助武士”和各种设定问题外...
2025-08-03 04:33:37
原创 ...
文|季婉白 编辑|季婉白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有争议的皇帝...
2025-08-03 04:33:36
原创 ...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种在唐朝时期的酷刑,是一位叫做来俊臣的酷吏发明的...
2025-08-03 04:33:35
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希...
澎湃新闻获悉,“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展于11月20日在...
2025-08-03 04:33:14
原创 ...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国家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会随着国力的变化而...
2025-08-03 04:33:11
原创 ...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以王朝为主,这种封建国家与现代的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2025-08-03 04:32:47
原创 ...
老蒋打指挥打仗的水平怎么样?这个问题,不光是我军会说他不行,就连国...
2025-08-03 04:32:41

热门资讯

搬家的挑战:《搬迁的大名》中的... 影片信息 《搬迁的大名》(日语:引っ越し大名!,英文名:Samurai Shifters)是一部20...
原创 隋... 公元581年,北周权臣杨坚替代了静帝宇文阐,接管了宇文氏的江山。随之,北周亡、大隋兴,杨坚成了历史上...
原创 司... 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割据混战的时期,当时的汉朝的皇室已经日渐衰弱,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非常多的故事以及涌...
原创 李... 如果谈起隋朝末年的瓦岗军起义,很多人往往会首先联想到李密杀翟让这件事。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它造成了...
《逝去的盛景》:换个视角看宋朝 11月16日下午,冰川思想库创始人、专栏作家、财经评论员陈季冰携新作《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
“抚远绥疆 卫藏永安 ——驻藏... 11月19日上午,“抚远绥疆 卫藏永安——驻藏大臣史迹专题展”在西藏博物馆开展。 记者了解到,“抚远...
原创 嬴... 在战国末期秦国通过强大的武力一统天下,将其他的诸侯国全部占领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大功,而秦王嬴政也自称始...
袁世凯为何主张“君主立宪”:防... 在谈及辛亥革命的时候,大多数文章是从革命派的角度来审视辛亥革命结果的,多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
原创 1... 1949年开国大典结束后,毛主席却脸色凝重,一个人在卧室抽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记忆】鲜为人知的孙中山建都兰...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鲜为人知的孙中山建都兰州设想 邵彦涛 近年来,有关孙中山主张建都兰州并称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