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包括中考、高考在内的许多重大考试,题型大致是这样的:第一部分是选择题,第二部分是填空题,之后是阅读分析题、解答题以及其他考察综合能力的综合题。
虽然各类考试和考点的题型和难度都有所变化,但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组成的试卷形式基本保持不变。大家从小就参加考试,对这种考试形式已经习以为常。
除了题型之外,这种试卷的难度也是由易到难逐渐递增,这仍然是合适的。
虽然这种试卷形式已经使用多年,大家也都习惯了,但仍然存在不同的意见。
例如,一位专家建议:“首先,应该取消选择题——这只是第一步。”填空题也应该逐步取消,只保留答案题。这项建议基于以下原因:
这样,那些依赖机械问答训练的学生就不会吃亏,他们可以在学习和考试中更专注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非规定性问题。
这个建议一出,学生们自然立刻兴奋起来:取消选择题是不是意味着连猜题都不允许了?
如果真的按照专家的建议实施(即取消选择题和填空题),那么最优秀的学生应该不会受到影响。我相信,无论做出何种调整,这些顶尖学生都不会受到影响。
排名靠后的较弱学生受影响相对较小,因为他们本来就什么都不懂,根本填不进去。对于选择题,如果你已经知道一些内容,就必须排除几个选项才能猜。即使没有正确答案,猜对的概率也很低。
受影响最大的学生可能是中学生,他们占比最大。即使他们都属于中学,也可以至少分为三个层次:高中、初中和初中。
高中学生可以正确回答大多数选择题、填空题以及许多论述题。期末考试的题目难度更大。
初中学生可以正确回答部分选择题、填空题和论述题,但完全没有机会回答期末考试的题目。
低年级的学生可能能够正确回答一小部分选择题、填空题和论述题,但他们完全没有机会回答期末考试的题目。
原本,这些学生可以通过选择题和填空题来区分。如果取消选择题和填空题,只保留论述题,这三个年级之间的差距就不会很大,甚至只会很小。
要知道,高考是“加一分,减一千分”的。高考的题目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为了完成选拔任务,各个年级的学生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过程被称为“分化”。
大学分为不同的年级,例如一二年级,例如985、211、双一流、一流、二流等等。即使在同一年级,学校之间仍然可以有所区分,专业也会有好坏之分。如果分数差距无法缩小,申请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大学也会不知该如何录取学生。
选择题确实包含一定的“猜测成分”,一些参考书也教授纯选择题的答题技巧。然而,填空题无法猜测,所以不必全部淘汰。
无论什么考试,简单、中等、困难的题目比例一般都是7:2:1。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的题型还是比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