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佛系吗?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很多家长都在追求“佛系”的教育环境:“不逼练、不考级、不比较”,美其名曰“尊重兴趣”,孩子呢自然也在这种影响下认为围棋课不过是一场游戏,每周按时上课、下课就好了,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也就自然而然地放弃,一切都是那么地水到渠成。
但殊不知这样做,才是真正浪费了孩子的时间。
这样做的后果有多恐怖呢?在之前采访直营校老师的过程中,听老师说了这么一个例子:
“孩子挺爱学的,但由于在之前的机构里没有得到很好地照顾,以‘佛系学习’为主,导致孩子升到2级了,却还是连局部的’气’都数不清楚,基础太松,再往上涨棋其实就很难了。”
知识需要巩固,围棋也是如此
并且这还并非个例,北京某机构调研结果显示,在过度佛系的环境下学围棋,3年后放弃的概率高达68%,甚至远超高压鸡血组的41%,可见其损害之大,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浪费时间并不可取。
围棋教育的本质,从来就不是放任生长,而是在兴趣与规则、自由与坚持之间搭建一座有温度的桥梁。快乐与收获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两面,只有学进去围棋,学好围棋,孩子们才能体验成长的乐趣。
01
过度佛系
诞生的三大认知陷阱
1. 误把“游戏化”当作“无规则”
2023年,上海某围棋机构做了项试验,他们专门设立了一个“无规则围棋班”主打一个快乐,完全自由下棋。结果6个月之后,只有16%的孩子能数清楚气,大部分孩子们都浪费了时间。
完全自由的下棋环境,造成了可怕的结果
孩子的学习需要边界,这就好比学音乐要先学五线谱一样,围棋也是如此,掌握围棋的行棋逻辑并不是剥夺快乐,而是赋予孩子们创造快乐的能力。
2. 用“不强迫”掩盖“不陪伴”
杭州棋院数据显示“每周至少1次亲子对弈的孩子,对围棋价值的认同是‘无陪伴组’的三倍。”过度佛系的家长会让孩子们误以为“围棋不重要”。
3. 把“放弃权”等同于“自主权”
家长们常见的一个情况就是,孩子某次哭着说不想学了,家长一心软就给断了,结果半年之后又说想学,这时候其实就非常尴尬了。
孩子们的情绪起伏是非常大的,他们的很多决定无法做到像成年人一样深思熟虑,如果秉持着“佛系”思想听之任之,等孩子后悔也跟着后悔,这样的选择无疑是对孩子们不利的。
02
正确的心态
让孩子赢在起点
教育这个词之所以让无数家长焦虑,其本质是由于孩子成长时间的限制。教育不是买菜,不是能货比三家的东西,一旦决定要学了,那么放弃其实是对孩子本身的耽误。
从学围棋的角度来看,家长们既不应过于佛系,当“撒手掌柜”,也不应过于紧迫,给孩子过大压力(极少数情况除外),良好的心态,才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
在孩子学围棋时,作为家长,我们首先应当意识到这三件事。
1. 思维培养是个过程,需要刻意练习
围棋的 “计算力、大局观、抗挫折” 不是自然生长的结果。职业棋手柯洁曾说:“小时候父亲每天逼我做 50 道死活题,现在才知道那是思维的地基。” 北京某重点小学跟踪发现:系统学棋2年以上的孩子,数学应用题正确率比同龄高29%—— 这种思维优势,离不开适度的规则训练。
聂道课程的阶梯化,让每个阶段的孩子们都能有收获
2. 兴趣保鲜需要陪伴
家长不会围棋很正常,跟不上孩子的步伐也很正常,但在学围棋的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却很重要,成都棋院做过一个“兴趣曲线图”,图上显示,孩子们在学棋6个月后,兴趣值普遍从80分跌至50分,而有家长陪伴的孩子们,兴趣依然维持在70分的高值,而相比失去兴趣“无声退场”,有家长陪伴的孩子们往往能够走得更远也更好。
对孩子们来说,陪伴意味着太多事了
3. 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并存
家长在孩子学围棋时,一定要理性与感性并存,既要看到孩子们能力、习惯上的改变,在语言上进行鼓励,同时也该关注他们的成绩,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们站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03
家校沟通
破局之法在于此
孩子们在学棋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很正常的,事实上就算是学科类学习,也难免会遇到“考砸了”的时候,在这种时刻,家长们更应用沟通的方式,特别是与老师交流,来获取破局之法。
以聂道为例,聂道的教师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孩子们遭遇的状况都有丰富的应对对策。举个例子,比如孩子输棋哭鼻子这件事,聂道内部针对教师培训就有多种方式,针对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哭的原因等等角度,都设计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而通过与老师的沟通,家长们很容易获取最高效、对孩子最有利的处理方式。
孩子们的童年只有一次,但教学经验是可以不断累积的,聂道的老师们非常愿意把教学经验分享给家长们,帮助家长们少走弯路、实现目标,而除了积极的心态之外,良好的家校沟通,也是孩子们学好围棋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