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闽侯县博物馆迎来了火爆的客流。日均客流量逾千人,这一数据彰显了民众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馆内展品丰富多样,从历史文物到民俗工艺,每一件都吸引着游客的目光。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游客们在欣赏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温暖。孩子们在展厅中穿梭,好奇地探索着历史的奥秘;成年人则驻足在文物前,细细品味着岁月的沉淀。这繁忙的景象,不仅体现了闽侯县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人们的假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闽侯县博物馆,观众体验“八姓入闽”裸眼3D项目。
“五一”假期,作为本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福州数字应用场景体验点之一,闽侯县博物馆迎来客流小高峰。
这座沉浸式文化空间以“可触摸、可穿越、可互动”为特色,通过15组数字交互装置重塑文化体验,让千年侯官文化在数字技术助力下焕发新生。虚实交融的展陈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静态模式,还为文化遗产注入了时代基因,让历史文脉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独特火花。
3日,记者随游客步入博物馆,只见依托VR、AR、裸眼3D等前沿数字技术构建的15个数字化场景令人目不暇接,如闽剧幻影成像、南少林咏春拳体感互动、闽侯生态百米长卷、古洋遗址智能语音讲解员、大型纱幕投影闽越京畿、“八姓入闽”裸眼3D沉浸室等。
其中,南少林咏春拳体感互动项目深受观众喜爱。该项目采用第三代智能骨骼识别系统,实时捕捉动作并反馈评分。观众只需模仿屏幕招式,连续完成三个标准动作,即可解锁“咏春达人”“咏春学者”等趣味认证,让传统武术以“闯关游戏”的形式深入人心。
移步闽剧幻影成像区,全息透明屏与动态抠像技术让虚拟戏台栩栩如生。演员衣袂翻飞、水袖轻扬与实景舞台虚实交织,令观众仿佛置身梨园,感受闽剧的魅力。
“八姓入闽”裸眼3D沉浸室则以三面环绕的虚拟场景还原历史迁徙,观众无须佩戴3D设备,便能“穿越”至千年前的闽中大地,感受文化交融的壮阔。
观众若想一览闽侯生态变迁,百米生态长卷是必打卡点。巨型屏幕如时光卷轴般展开,地质层叠、物种更替在眼前流转,展现了闽侯1.5万年前至今的地质地貌及生态环境转变。
数字化浪潮让博物馆“圈粉”无数。“五一”假期,闽侯县博物馆日均客流量逾千人,较平日翻了一番。博物馆副馆长陈香表示:“在新馆规划之初,我们就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数字化建设,希望借助数字技术丰富展览形式、拓展传播渠道,提升展览的趣味性与互动性,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
据介绍,闽侯县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2019年新馆开馆,属国家三级馆。馆藏文物丰富,含玉石器、骨贝器、陶瓷器、金属器等,共计2058套4064件。其中,二级文物30件,三级文物706件。该馆曾获评“2009—2019年度福建陈列展览最佳内容设计奖”及福州市“最美博物馆”称号。
“五一”期间,闽侯县博物馆开放时间为9:00至17:00(16:30后停止入馆),观众无须预约,可免费入馆参观。(记者 陈木易 通讯员 陈秋霞 程钊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