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至26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对2024年国企改革重点任务等进行部署。会议提出,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并给出了比较明确的“时间表”。
那么,如何才能增强国企的核心功能、提升国企的核心竞争力呢?会议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目标和要求。如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增加值,提高中央企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加注重提升功能价值,更好体现在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更加注重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减少低效无效资本占用;更加注重提升品牌价值,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等。而这一切,也都是中央对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要求,对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作用的要求。
如果这些要求归纳起来,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要把重心放在民营企业不愿做、不能做、不宜做的领域,以真正体现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影响力和战斗力,体现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民营企业“不愿做”的领域,自然是那些投资没有回报或回报很少、矛盾比较多、问题比较复杂的领域,特别是民生领域,大多是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让民企去投资和建设,也是不太现实的。自然,只能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去承担。特别是国有企业,应当主动站出来,承担起改善民生、提高广大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重任。譬如公租房的建设与供应,就不能依靠民营企业去做。虽然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也应当以盈利为目标,也不大好承担没有回报的项目和工作,但是,国有企业拥有其他所有制企业所不具有的资源,当然应当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站出来,承担起这份只有国有企业才能承担的责任。民营企业也应当有社会责任感,只是,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主要看觉悟、看奉献精神、看自愿,国有企业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必须”。
民营企业“不能做”的领域,主要包括民企能力和实力不够做,或做不好,或需要很长时间才有回报的领域。譬如关键技术的攻克、尖端技术的攻关、卡脖子技术的突破等,民企也会去做,但很难取得关键性突破。原因就在于,这些大多属于基础研究范畴的领域,不仅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多,而且取得成功的概率小,回报周期长,民企很难有能力、实力、耐力、毅力去做。自然,也就要把重担交给国企、尤其是央企来挑。当然,国企在承担这些战略任务时,也可以引入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可以将国企和民企的力量聚集起来。如此,就可以形成更加强大的攻坚力量,更好地攻克各项技术难关。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给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者找到更好的投资机会、投资空间、投资通道,避免民间资本等待观望,避免民间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
民营企业“不宜做的领域,主要是目前还不能对民间资本等非国有资本开放的领域。也许有人会说,按照市场主体平等化要求,国有资本能够进入的领域,民间资本也应当能够进入。道理确实是这样,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不管是哪个国家,都有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或国家控制的企业,如国防、航天航空、战略资源等,当然不可能向其他所有制企业开放,而必须由国有企业承担。对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开放的领域,必须是经营性领域、市场化领域,这些领域,应当做到能放尽放、能放快放。而不能放或不宜放的领域,则必须牢牢掌握在国有企业手中,确保这些领域安全、稳定、可靠。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一些配件等,也是按照市场化要求提供配套的,而不是完全由国有企业提供。否则,生产效率也难以真正提高。
总之,增强国企核心功能、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分门别类,有重点、有选择、有要求,除经济价值外,更要重视社会价值、公共价值,要能够真正发挥国有企业的社会化、公共化职能,更好地为其他企业和广大居民服务,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