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增长,你首先就会想到经济上的增长,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国的宏观经济增长创造了一个世界经济史上的神话,但增长的不仅仅只有经济,还有其他。
例如养娃的负担就呈现一种几何倍增的方式在增长,到了今天已经属于全球前列。
过去数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告诉我们,养儿在农业社会,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预防老龄化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今天养儿成本不断增长,养儿防老已经逐渐变成了“养儿啃老”。
这也让今天一个普通家庭,生二胎变成了一件奢侈品。
根据育娲人口研究智库的报告,我国仅次于韩国,是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中养育孩子成本第二高的国家。
国内家庭平均把一个孩子养育到十八岁的成本是人均GDP的6.9倍,相当于德国的两倍,法国的三倍。
国内家庭平均把一个孩子养育到十八岁的费用在50万左右,而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这个费用在一百万左右。
养育一个孩子的投入成本如此之高,位居全球第二,理论上回报率也应该足够高,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在养育成本高昂的大背景下,反过来,一个孩子毕业后进入社会的薪资收入却依然较低,这也是导致养儿防老变成“养儿啃老”的主要因素。
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个数学题,按照全国平均养育成本来算,一个孩子到十八岁的花费在50万左右,算上读大学和结婚彩礼等费用,这个总成本在一百多万左右。
那么孩子的回报率呢?
如果仅仅只是看孩子自身赚取的收入,而不是回报给父母的收入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个时间依然需要数十年。
根据中金公司2019年的收入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月入5000元以上的人群只有7000万,考虑到年轻人大多是本科学历,我们就取一个中间值,8000来计算,那么一年的年薪在9.6万左右,我们取整数,一年年薪十万。
如果一个本科生参加工作的年龄是24岁,一年年薪10万,(考虑到涨薪和初始薪资,也取中间值),那么这个孩子赚取到养育成本的时间需要工作15年左右(150万),如果父母是在一线城市买房,那么这个时间还会更长。
但这仅仅只是孩子自身赚到收入的时间线,如果考虑到给予父母的实际回报,那么这个时间线就更长。
尽管我们说,生育这件事不应该仅仅只考虑经济回报,但在今天赚钱越来越难这一事实面前,父母的生育决策会更倾向于理性,而不是感性,换句话说,今天生娃的经济付出,回报率其实是越来越低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失业率的增长,我们还会看到今天流行的另一个词汇“全职儿女”,全职儿女相对还是一个比较中听的词汇,本质上,这和日本社会所面临的“啃老一族”,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而全职儿女的背后,其实就是养儿啃老的事实。
对父辈来说,不管是生一个还是生两个,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儿女能够为自己以后的养老尽一份力,尤其是对农村家庭而言,父辈几乎都没有养老金,更没有社保,因此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农村的效用也就更大。
但在实际的情况中,由于年轻人收入较低,薪资的增长空间也很低,这就导致原本父母寄予厚望的养老,变成了自己还要倒贴的“啃老”现象。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日本社会学学者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胸无大志的时代》一书中说:
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无法得到刺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银行信贷利率一再降低,而30岁前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年轻人对于买车几乎没有兴趣,奢侈品消费几乎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能打发就行。
日本年轻人的低欲望,或许能够很好为我们解释一部分原因。
从防老变成“啃老”,年轻人所面临的困境,可以说是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或者说遇到瓶颈导致的。
尽管过去几十年,我们的经济增长了,但这几年大家对未来却愈发焦虑了,为什么?
因为宏观上的经济增长向好,有时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收入得到增长,反过来,个体还会因为各种成本的上涨,而陷入一种稀缺的状态之中。
“啃老”当然不是今天的年轻人有意为之,年轻人当然也不愿啃老,但过去的经济高速增长,对在巨大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对未来的期望是非常之高的,一旦找不到心仪的工作,或者对口的工作,他们可能宁愿什么也不干,就在家做全职儿女,也不愿意将就找一份工作。
这看起来是孔乙己放不下长衫,但孔乙己放不下长衫的本质,其实也是被教育环境的熏陶导致的,今天的年轻人也同样如此,过去深信教育改变命运,在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寒窗苦读二十载,当然不是为了一毕业就送外卖、送快递、开网约车。
而这一届年轻人又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开始记事,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但在踏入社会参加工作后,却又遇到经济增长放缓,消费信心缺失,继而个人机会减少,这种落差感,可能是一部分年轻人选择“啃老”的根本原因。
当然,更多的,年轻人啃老可能还有一种无奈,除了就业上的困难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收入不足以应付支出。
有些人即便是在工作了之后,每个月的收入依然不足以支撑自己的开支,这个时候往往也需要父母的帮扶。
薪资低,也是导致年轻人啃老的一个原因。
更重要的,可能还是一个向上流动的通道变得狭窄,以及年轻人自身对未来信心的丧失。
我们无法确认我们是否会像日本社会那样,年轻人经历一个怎样的巨变再到对未来失去信心,但我们的确会看到,当下已经有一些苗头和类似的趋势正在发生。
而这些,都不由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因为本质上,我们还仅仅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我们的人口基数有14亿人,如今极低的生育率已经导致了人口生育率持续走低,这意味着,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未来年轻人的养老负担会非常之大。
负担如此之大,这就需要年轻人有干劲和充足的拼劲,但如今的年轻人又卡在了努力未必会有相应回报的结构性困境之中,养老的压力还未到来,如今年轻人反而率先啃老。
这对一个即将高度老龄化的社会来说,并不是一个太好的消息。
日本社会是先老已富,老人手中有大量的资产和财富;但我们的社会是未富先老,尽管许多家庭都有刚需房,但考虑到未来极重的养老压力,可以预料的是,房地产这一资产的价格可能并不会如大家的预期一般,持续性增值。
所以,现在的问题变成了,年轻人能够撑起的这个社会给予他们的重担吗?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养老金仅仅只是锦上添花,完全做不到彻底取代养儿防老的功能,未来大量的老人依然需要依靠年轻人来养老,今天的许多00后父辈还未老去,还可以给他们啃老的空间和时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步入退休,未来终究要依靠年轻人去支撑的时候,届时又该依靠什么来维系?
父母鸡娃的根源是为了儿女出人头地,出人头地不仅仅是为了让儿女过上更好的日子,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有保障。
这加剧了教育之间的恶性竞争,而学历对于一个人收入的影响又是如此之重要,这就导致哪怕如今取消教培,但由于收入的差距客观存在,父母鸡娃的心理并不会因此减少。
而随着宏观经济的增长放缓,学历对收入的加持开始降低,年轻人要想取得高收入,就不得不更加努力,运气、机遇、选择,都变得至关重要,这个时候,从绝对值上来看,需要父母帮扶的年轻人可能只会越来越多。
这是一个内卷的格局。
要真正打破这一格局,似乎也并没有太好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只有调节收入分配,真正做到蓝领和白领的收入差距缩小,而不是越来越大。
收入分配的时候,不仅仅会加剧啃老的现象,还会滋生对经济的信心不足,届时年轻人可能就会真正变成“低欲望”。
只有给年轻人充足的奋斗环境和空间,让他们付出一分能够拿一分回报,这些年轻人才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一味想着如何躺平。
反过来,年轻人啃老的现象越是普遍,也会刺激更多的家庭选择不生,或者减少生育,因此生娃的成本越来越高昂,但回报却越来越低,这也是一个问题。
如何做到让养儿不啃老,这依然是一个宏观上的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难题,导致了这一现象的普遍化。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