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中美关税博弈中的态度和行动一直备受关注。起初,他频繁加征关税,试图通过贸易战手段向中国施压,以获取经济利益和所谓的“公平贸易”。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和双方的博弈,特朗普的态度似乎有所转变。一方面,他面临着国内经济的压力和民众的不满,不得不考虑调整贸易政策;另一方面,与中国的贸易谈判也在进行中,双方都在寻求妥协和解决方案。目前尚不能简单地说特朗普认怂了,他可能仍在权衡各种利益,继续在关税博弈中寻找对美国最有利的路径。这场博弈仍在持续,其结果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文·刘亚东
2025年春天,美国政府在对华关税问题上的态度变化成为国际焦点。当地时间4月22日,特朗普在白宫表示,“145%是非常高的。不会有那么高的……它将大幅下降,但不会是零。”从总统公开表态到财政官员的非正式沟通,美国24小时内释放多重缓和信号,这一转折既暴露了关税政策的现实困境,也折射出中美长期博弈中策略的动态权衡。
美方政策调整的直接推手是关税反噬效应的显性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世行联合研究显示,对华加征关税的额外成本中,约93%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截至2025年一季度,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较未加征关税的基准情景累计上涨7.2%,中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缩水4.3%。制造业领域,《华尔街日报》调查揭示,72%的美国制造商仍依赖中国中间品,供应链重组成本高达1.2万亿美元,远超企业承受能力。联邦政府债务突破40万亿美元后,债务利息占财政收入比例升至26%,财政可持续性压力迫使政策制定者重新校准“经济安全”的定义边界。
中国同样面临结构性挑战。2024年对美贸易额同比下降9%,电子、纺织等行业流失约180万个就业岗位。但通过内需市场扩张与升级版RCEP的推进,2025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对东盟、非洲出口增幅达11%,部分抵消了对美贸易收缩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外贸在压力测试中展现出韧性:2023年对美出口下降12%的同时,全球出口总额逆势增长3.6%,显示市场多元化策略初见成效。
美方的缓和姿态并非战略退却。特朗普“不会降至零关税”的表态,旨在保留对关键技术领域的施压杠杆。2025年更新的《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将人工智能算法、量子传感等20项技术纳入出口管制,配合对半导体产业超800亿美元的补贴,凸显“技术遏制+产业扶持”的双轨策略。这种“选择性脱钩”的逻辑,既回应了国内产业界的焦虑,又试图维持对华技术优势。
中方的应对策略则呈现“防御性升级”特征。半导体国产化率提升至35%,但7纳米以下高端芯片仍依赖进口;新能源汽车电池全球份额虽占60%,锂、钴等矿产对外依存度却超过70%。这种“强链”与“断点”并存的结构,使得中国在谈判中既握有光伏组件出口利润率提升(关税倒逼产业升级)等筹码,也需直面关键技术“卡脖子”风险。
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正成为重塑关税战走向的隐性力量。特斯拉上海工厂贡献其全球产量的45%,苹果在华销售额占比稳定在18%,这些数据与政客的“脱钩”叙事形成鲜明反差。欧洲企业的行动更具象征意义:巴斯夫湛江项目成为其在亚洲最大单体投资,空客天津总装线二期投产使其在华产能提升40%。即便是美国国内,超过3000家企业联名警告“关税持续将导致900亿美元GDP损失”,凸显商业理性与政治叙事的角力。
短期关税松动难以掩盖更深层的体系危机。墨西哥对美出口额在2024年首超中国,印度、越南通过补贴政策吸纳外资,全球供应链呈现“区域化替代”趋势。世贸组织警告,多边贸易体系正加速碎片化,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7%,较2023年下降0.9个百分点。这种背景下,中美博弈已超越双边范畴:美国国会酝酿的科技竞争法案与中国“十四五”后期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占GDP1.2%)的对比,揭示创新竞赛正成为大国较量的新维度。
图源:Pexels
当前政策调整的本质,是中美在“经济相互依存”与“战略竞争”的天平上寻找新支点。对美国而言,需要在技术封锁的边际效益与供应链重构的经济成本间精细权衡;对中国来说,则需平衡市场开放红利与技术自主风险。当全球化红利消退,两国博弈日益呈现“成本核算”特征——这或许预示着国际政治经济进入新范式:没有理想主义的口号,只有现实主义的算计;没有速战速决的幻想,只有漫长消耗的耐力比拼。在这场重新定义规则的竞争中,最终裁判者或许不是政治家的谋略,而是市场规律与技术创新交织的客观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