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孙海燕 济南报道
3月20日上午,山东省卫生健康委举行“鲁医健康说”系列健康知识发布会。会上,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徐向青,就媒体提出的春分时节如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进行了解答。
徐向青表示,中医认为,寒邪具有“收引”的特性,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瘀”“痰浊”等病理状态。针对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从治未病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起居调养,顺应自然。一是注意保暖,停暖后,室内温度较低,建议及时增添衣物,特别注意头部、颈部和足部的保暖。二是合理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冷风直吹。可以在中午气温较高时选择开窗通风。三是保持充足睡眠,建议晚上11点之前上床睡觉,避免熬夜。四是适度运动,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舒缓运动,促进气血运行。
饮食调理,合理膳食。一是清淡饮食,少食油腻、辛辣、生冷食物,避免加重脾胃负担。二是每日饮食种类多样化,营养摄入合理化,采用包括全谷、杂豆、薯类、水果、蔬菜、适量肉类和奶制品的均衡食谱。适量饮水,选择饮用温开水或淡茶,避免冷饮。适量饮水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三是药膳调理,根据个人体质,适当选用一些药食同源的食材,如木耳、百合、莲子、山药等。
情志调摄,保持平和。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绪波动过大会影响气血运行,进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保持心情平和、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散步、与亲朋好友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
中医调理,辨证施治。对于有“三高”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可以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辨证施治,提供个性化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或采用针灸、推拿、拔罐、耳穴压豆等中医外治疗法。
慢病管理,预防为主。诸多慢性病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肥胖等,对于患有这些慢病的中老年人,除了改善生活方式外,还需要坚持用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并定期检测血压、血脂、血糖、体重等指标,若有问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切勿擅自减停药物。
最后特别提醒: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果出现胸痛、胸闷、头晕、肢体麻木及活动不利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切勿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