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还没有文字记录的时候就从太阳和十五的圆月中了解到了圆的概念,后来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更是出现了很多圆形的徽章标记或者是装饰,越来越多的圆被运用到建筑和艺术品中,后来人们更是发现了圆形事物为生活带来的便捷。
后来圆也被运用到了数学的领域,我们都知道圆的周长和直径比叫做圆周率,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且无限不循环的小数。现在也有人通过背诵圆周率位数而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目前保持记录的是我国的吕超,他经过24小时04分的不间断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67890位,打破了由日本人友寄英哲保持了十年之久的无差错背诵小数点后42195位的“背诵圆周率”吉尼斯世界纪录(截止到当时,π的值已经被算到了小数点后60000000000001位)。
后来圆周率小数点后的数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到了2019年3月14日的时候,谷歌宣布圆周率现已到小数点后31.4万亿位。而第一个用科学方法求取圆周率数值的人是阿基米德(公元前3世纪),当时数学界还不是很繁荣,计算仪器也很简单,阿基米德只能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来确定圆周长的上下界,从正六边形开始,逐次加倍计算到正96边形,得到(3+(10/71))<π<(3+(1/7)),开创了圆周率计算的几何方法(亦称古典方法,或阿基米德方法),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π值。
中国得到圆周率小数点后两位的历史也不算晚,中国的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263年)中只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了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确到两位小数的π值,他的方法也被后世称之为割圆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位数精确到7位的是我国的祖冲之,大约在公元5世纪下半叶,比欧洲早了近千年。
越到现代,圆周率小数点的位数被计算出来的就越多,即使是算不尽,也有人不断地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为什么π如此重要呢?主要就是因为无论何时,只要我们遇到周期性重复的一些规律,比如说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或者是心率我们就会遇到π,结构工程师在设计能抵抗地震的建筑时,π也会出现在他们的计算图纸当中,从海洋的潮汐波到能让我们彼此交流的电磁波,π都与波有密切联系。数学中的微积分和高等数学也都是由圆周率发展而来,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圆周率是无理数的基础之上。
所以若是圆周率被科学家们发现是可以算尽的,变成了有理数,那么由π构成的数学链就会发生断裂,在宇宙内部工作原理的一切解释都会被推翻,我们现在所代表的科技文明就会在一夜之间回到混沌状态。比如曾经的英国的威廉·山克斯,他耗费15年的光阴,在1874年算出了圆周率的小数点后707位,并将之刻在了墓碑上作为他一生的荣誉。但是,后人发现,他从第528位开始就算错了。若是有人把这错误的数据运用到数学计算当中,由它延伸而来的一切就都会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