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款碳—14 核电池研制成功,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突破。碳—14 核电池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众多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它体积小、能量密度高,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为一些小型或特殊需求的设备提供持久动力。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源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未来的航天探索、深海探测等高科技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它不仅展现了我国科研团队的卓越实力,也为全球核技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
《人民日报》(2025年03月19日 第 07 版)
本报兰州3月18日电(记者宋朝军)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烛龙一号”由西北师范大学和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团队联合研制。从核心材料研发到换能器件制造,“烛龙一号”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研制过程中,团队攻克了高比活度碳—14源制备和换能器件能量转换率低、稳定性差等技术难题。“烛龙一号”具有零下100摄氏度至200摄氏度的极端温度适应性,支持毫瓦级脉冲放电及能量智能管理,可适配不同场景需求,还将以绿色低碳属性推动新能源产业链迭代升级。同时,由于碳—14的半衰期长达5730年,理论上该核电池拥有长达数千年的超长寿命。
据介绍,“烛龙一号”具有广阔产业化前景,在医疗领域,可为脑机接口、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设备提供永久能源;在物联网领域,可支撑万亿级传感器网络;在海洋深处、南极北极等极端环境,可作为无须维护保养的持续供电电池;在宇宙深空探测领域,可助力深空探测器持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