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4年正月,大唐新任皇帝李显与辅政大臣裴炎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李显即位前,他的父亲李治刚刚辞世,留给他的是一个充满风云变幻的朝堂。在李治晚年,大臣们已经纷纷归顺皇后武则天,李显继位后,武则天成为太后,但她对权力的掌控丝毫未松。这一切导致了与裴炎的激烈争论。
李显发现朝中的宰相、侍中,甚至小小的郎官,都是武则天的人,每一项决策都必须通过这些人的手,再由武则天裁定。尽管李显身为君临天下的皇帝,却只是个名义上的统治者。为了突破这种束缚,他提议让自己的岳父韦玄贞担任侍中。
韦玄贞在李显即位之初已经从普州参军晋升为豫州刺史,不足一个月,李显又计划提拔他,速度之快引起了一些议论。对于李显而言,他需要借助亲信的力量,特别是要从母亲手中夺回权力。裴炎坚决反对这一提拔,他的反对并非出于对武则天的忠诚,而更多是对太快提拔的反感。
在争论中,李显失言地表示:“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这番话震惊了在场的人,包括裴炎。皇帝的言辞让事态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然而,天子难以承认错误,继续斥责宰相不当用,力言岳父的好处。裴炎却听不进这番话,对于他来说,眼前的局势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裴炎明白,在这样的宫廷中,自己不宜再逗留,于是毫不迟疑地向李显请辞。裴炎离开皇宫后,并没有立即返回家中,而是迅速向武则天告状。他明白,宫中充满了耳目,如果不主动离开,其他人会迅速采取行动。他的禀告让武则天并不意外,她只是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如此无能,毫无政治智慧。
武则天与裴炎开始密谋废黜李显。裴炎知晓,宫中到处都是风声,如果他不主动行动,别人会迅速取而代之。与其让他人捷足先登,还不如自己率先一步。在他们的讨论中,决定了在非议朝议日子的一天,武则天强行上朝,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带兵进殿,宣读了废除李治皇帝之位的懿旨。
李治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被羽林军拘禁,不禁大声疾呼:“我是皇帝,我有何罪?”武则天冷冷地回应:“你要将天下给韦玄贞,难道不是罪吗?”中宗李治瞪大了眼睛,泪水横流,没有想到母亲竟然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废黜他。然而,相对于历代被废黜的皇帝,中宗的命运算是好一些,他被废为房陵王。虽然后世史书称武后对他“制约甚急”,甚至有性命之虞,但事实上,他的日子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