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是两颗璀璨明珠,唐朝是诗的时代,宋朝则是词的时代,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也都是名流千古的一代文豪。
而到了明清时期,虽然诗词仍然是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但是这一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现象则是小说,现在人们熟知的四大名著,也都是诞生于这一时期。
《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这四本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
自成书数百年以来,这四本小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书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更是令人们耳熟能详,被人们誉为“四大古典名著”,成为文学史上的四座丰碑。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四大名著的说法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流传开来的。在此之前,原本是有六大名著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取向也发生改变,建国后六大名著也就逐渐变成了四大名著。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那么,从六大名著中被淘汰的两部又是哪两部呢?说起来,被淘汰的这两部也是人人皆知,分别是《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属于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现在人们熟知的《范进中举》,就是取自于本书。
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奇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吴敬梓,为何在晚年时期会写出《儒林外史》这样一部充满讽刺意味的小说。说起来,这可能和吴敬梓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吴敬梓出身于书香门第,在他祖父和曾祖父两代人中,吴家曾经先后出过六名进士,其中还有一名榜眼和一名探花,可是到了吴敬梓父亲这一代,吴家开始家道中落。
后来父亲病逝后,吴敬梓因为不擅长治理生计,家产被他挥霍得一干二净。此后,吴敬梓不但生活落魄,科举之路也走得极不顺畅。
吴敬梓在康熙61年就考中秀才,可是此后参加科举却屡试不中,因为他的性格比较高傲,后来参加科举时更是被人嘲讽为“文章大好人大怪”。
吴敬梓一气之下就远离故土,失去了家族的接济后,生活上就只能依靠朋友的接济和卖文写字为生。后来安徽巡抚赵国麟曾经推荐他入京参加廷试,可是因为他已经对科举充满了失望,所以就拒绝了巡抚大人的美意。
人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会了人们生命的真谛。吴敬梓晚年时期,回想起自己参加科举的亲身经历,以及听到的的种种见闻,开始反思科举制度的弊端。
他对士子们不好研究学问,反而热衷功名利禄的行为感到憎恶,对八股文、科举制也感到了深深的失望,于是就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了一本《儒林外史》,借助范进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将盛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批判的体无完肤。
志怪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干宝所写的《搜神记》。而《聊斋志异》虽然成书年代较晚,但却是志怪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其文学上的成就远非余者可比。
不同于以往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的主要特点与《儒林外史》一样,都在于讽刺二字,借鬼狐故事讽刺当下的不公。而蒲松龄在科举之路上的命运,也和吴敬梓非常相似,多次被驱逐考场,一生与仕途无缘。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讽刺科举的意味太浓,而在科举制度已经消失的时代,这一点已经引不起人们的兴趣,所以自然而然地从六大名著中被淘汰出去。而《聊斋志异》自成书后,虽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直到今天仍然被改编成各种影视作品。
可是因为该书主要讲述鬼狐故事,而现代人大多都不怎么相信神怪之说,因此《聊斋志异》也被从六大名著中淘汰出去。如此一来,原本的六大名著也就变成了四大名著。
“回归教材”、“回归课本”究竟是什么意思?具体要怎么“回归”呢?
01、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启动了新一轮的回归教材
(1)高考命题改革要配合、促进新教材的推进及相关理念的落实。
(2)改革中的高考命题要全面、深入地反映新课标的理念。
(3)近几年高考命题会以教材中的知识为蓝本进行改造,既可以实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可以引导回归教材,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02、回归教材,表现出了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不是简单的联系教材,而是从学科本质上回归学科。
第二,在操作上,强调深入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
(1)高考和教材的直接联系,如教材的典型例题、典型实例;
(2)对形成学科思想有帮助的相关内容,如小结、引言等;
(3)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特点的内容;
(4)中学最容易忽视在大学很重要的内容。
进一步立足基础知识,根据高考的考核要求,从知识形成过程、学科的思想方法、美学价值、教育功能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独特的作用等方面,深入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
03、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
(1)几乎所有的高考题都可以用教材上的知识去解决。
(2)许多高考题都能在课本上找到“根源”,如2023年高考很多试题在材料选择上与教材内容进行呼应,在设问上也指向教材进行设计。
要求高考命题的题意、描述、问题、解答等都必须能在教材上找到援引。
(3)相当数量的高考题是对教材内容的变形、改造及综合。
04、考试内容与高中教材的内容要做到神似形异
神似指考试内容应该完全体现教育、教学的旨要。
形异指考试内容无须照搬教材。
05、强调教材知识的应用,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1)现在有些学校在备考中仍然是一遍一遍地过教材,不能说这样做没有意义,但至少可以说仅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
(2)现在的试题,其背景紧跟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又立足基本能力,有些题即使不刻意复习也能考好,反过来,平时不注重实际能力培养,就算刻苦复习也不一定取得好成绩。
(3)要求培养考生勤于思考、知识面要宽、有相当的背景知识,知识越丰富,答题也就显得容易。学得活的学生会很占便宜。
06、高考对教材的处理是有所侧重的
(1)对于知识点,高考以能够承载相应能力的知识为重点。
(2)各学科高考命题对教材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有些学科要紧跟教材、有些学科要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还有的学科要一定程度地远离教材。
(3)在评判试题是否超纲时,有一个标准是“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一定要记住,“回归课本”绝对不是看书那么简单。
回归教材是一定要看书的,但是怎么看?才是问题的关键。
01、回归课本的三个基本原则
这里说的课本,可以宽泛地理解为课本和按知识点分类的参考书。
第一,在需要的时候回归课本,不是为了回归课本而回归课本。高考前最后的这段时间,必须要回归课本。
那什么时候需要呢?在做错题目的时候,基本知识有遗忘的时候,题目不会做的时候,总结归纳的时候,以及不想大量刷题的时候等等。
第二,回归课本要有目的
回归课本的目的要么是搞懂或者记住某个知识点,要么是为了温习某种方法,要么是为了归纳总结知识体系,总之,回归教材必须奔着一个目的而来。不能听老师同学们都在说回归课本,于是拿起书求一个心理安慰,走走过场,那就不对了。
第三,回归教材的方式绝对不是单纯地看书
必须要有针对性的看书、做书上的练习题,习题。
其实高考中80%都是容易题和中等题。这些题都在考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而这些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都在我们的课本中。
所以,看书要有重点地看,同时,书上边的例题、习题也要做,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地方。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回归课本要以记忆知识点为主,并不是记忆所有的知识点,而是记忆那些欠缺的部分(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欠缺的,告诉你一个方法,拿着课本或者参考书的目录,能想到这章的内容/重点/常考点/串联起来的就是你基本掌握的,有模糊或者根本构建不起来框架的,一定要好好复习,这就是你的知识盲区!),争取一次到位,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去重复记忆。
02、回归课本的具体方法
复习时如何用好教材
(1)深入研究教材:全面、深入、充分研究、理解和把握教材,把教材“看透”。
(2)敢于超越教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化教材,与时俱进补充更新教材相关内容,把教材“用活”。
(3)正确使用教材:既要重视正文内容,也不能忽视辅助文内容,相关链接、专家点评也是高考考查内容之一,探究与分享的案例也可以作为高考命题情境或者命题参考,把教材“用好”。
(4)吃透课本的四大步骤:
①研究目录。
②具体章节一字不落。在看各部分章节的时候务必要保证一字不落。同时,要把重点知识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以区分不同的理解难度。
③不断浏览书上做好标记的知识点,加深印象。
④最后冲刺阶段要再次回归目录,形成整体感,做题的时候更加有全局性,而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知识盲区,抓紧补习。
(5)研读课本应避免两大问题:
①研读课本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缺乏新鲜感和跳跃式阅读。关于缺乏新鲜感这一问题,考生可以在课本上不断地做一些简单的批注,把一些考题简单地标记在课本上,这样每次看课本的时候都会感到有新的收获。
②看书的时候一定不能跳跃式阅读,即遇到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内容就一字不看,这样非常容易造成知识盲区。一旦考到了被忽略的内容,就会让人措手不及。
所以,在高考之前,一定要认真地研读课本,把每个知识点都理解透彻。
回归课本的具体方法
学习的顺序应该为:先看课本中自己欠缺的部分,然后看有关这部分的参考书,然后做针对这部分的练习题,然后再回头看课本,重复上面的步骤,这样循环往复。
第一,从题目到课本
回归课本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回归。
用一句话总结:带着问题看书最有效。
所以,我们要学会把历次重大考试考过的试卷集中起来,然后按照知识板块分类,然后把一类的题目拿出来再看看,再做做,再体会体会。还有不懂的,我们才翻开课本,对照相应章节的基本概念、公式、例题、习题统统看一看。这里必须提醒的是,光看是不够的,一定要做!一定要动手做题。
这叫做从题目到课本。这个过程基本上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够完成,但还不够。
第二,从教材到题目
按照课本章节从第一章第一节一直往后看,由于有上一步骤的准备,我们看书自然就知道重点了,于是在经常考的地方认真看,边看书边体会;在经常出题的地方认真做,边做题边玩味。另外,还要把历次考试的试卷、历年高考真题试卷、复习资料摆在课桌的右上方,觉得需要翻题目的时候就翻一下,边翻边体会。右下方摆上笔记本、草稿纸,边体会边记录。这个记录就是最后两三天复习的重点了。
记住,掌握常考点,就能上重点。
第三,归纳整理成体系
依据记录的笔记,翻开课本或者复习资料的目录,或者把眼睛闭起来,或者拿一张白纸,开始回忆每一个学科有哪些章节,每一个章节有哪些重要的考点,每一个考点有哪些重要的考法,经常怎么样出题,常用到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常常出错的地方是什么。这一遍的目的是为了归纳总结知识体系,做到融会贯通。这个可以在每天晚自习结束前去做,分章节内容进行梳理。
03、思考三个问题
●为什么出题老师会选择这个知识点作为考点?
●你能否总结出有关这个知识点出题方式的变化?
●在做题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阻碍了你快速解题?
当你发现了阻碍你快速准确解题的原因时,你就要思考一下:以前学习时为什么就忽略了这个知识点呢?总结原因,比如说是不是开始学习课本的时候,是不是由于文字的不精确导致了定义理解的深度不到位而造成的。
当一切完成后,我们就要重新回归课本,找到对自己是欠缺的知识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训练,正确短时间内掌握。
总之,希望同学们利用仅有的时间,在高考来临之前,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查漏补缺,把课本再仔细地学习一遍。
第一个层次:立足教材。这是展开后续学习的根源和基础。不熟悉课本、不熟悉课本上的知识点,等于无根之木、无肥之土,无法进行有效积累。
一是要熟悉教材。对于教材内容,要达到极度熟悉,熟悉的内容,既包括主体部分,也包括课下注释及补充内容;既包括概念定理,也包括例题;既包括讲解内容,也包括练习内容;既包括文字部分,也包括图表部分。把教材的每一章每一页每一个字都读懂读透,搞清楚来龙去脉,死死记在脑子里。要熟悉到什么程度呢?别人随便说一个知识点,你就能马上说出所在的章节和识点的位置,能马上描述其内涵外延及相关联的知识,且毫无差错。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说你熟悉教材。
二是要有教材编写者意识。从编写者角度理解教材,能让我们对教材“知其所以然”,明白某个章节编排的背景,清楚该章节要实现的目的,知道该章节要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等。当有了编写者意识,你就可以俯视教材,也更容易理解教材,掌握教材。
三是要把教材读薄。对一本书的阅读,有一个从薄到厚再到薄的历程,教材的掌握也是如此。一开始感觉一本教材没讲多少东西,就是薄薄的一本;但真正学起来,才发现教材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都深奥无穷,都意味深长,于是觉得教材突然变得很厚重;当继续深度理解后,慢慢发现虽然东西很多,但如果串联起来,也无非是几个大的知识点而已,于是又觉得教材很薄。
第二个层次:跳出教材。这一步等于是从“胎儿”变成“婴儿”,要脱离“羊水”温暖的包裹,独自承受外界的一切。就如同我们常说的“跳出中国看中国,跳出教育看教育”一样,在对教材极度熟悉后,我们也要“跳出教材看教材”。
一是要基于教材知识点进行深挖。教材讲解一般都是比较基础性的,距离高考要求的难度有较大距离,我们要在教材简略讲解基础上,深度挖掘该知识的深层含义,进行深度思考。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借助教辅资料,借助更有深度的课外练习题进行深度解读。
二是要基于教材知识点进行拓宽。针对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我们要从多角度补充,让该知识形成一个辐射面,我们既要了解该知识产生的背景,还要了解与该知识相关的有关资料,也要把握该知识点与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热点的衔接点等。
第三个层次:超越教材。在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之后,在深度挖掘和多方面拓展后,就要进入下一个层次,进行总结、归纳、构建。
学渣永远只是学零散的知识点,不会打造知识体系,就像一堆洒落的零件胡乱放着;学霸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点组装成体系、成系统,把零件组装成汽车,从而实现最大效能和最突出的成绩。二者之间的显著差距就是:对零件的熟悉程度,对汽车系统的熟悉程度。
一是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自主总结、梳理、归纳,发现该学科学习的规律,发现知识之间的前勾后连,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共同点,抽丝剥茧,去伪存真,通过不断的高效重复,在遵循规律基础上,发现其本质,形成知识体系和知识网,完成思维建模。当自己的知识体系越来越完善,思维越来越缜密,到最后就会形成对考试的“降维打击”。
二是逐步形成自己的更高能力。当前高考更多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最终都是要指导实践的。而高中生的实践,更多指的就是刷题能力、考试答题能力。要逐步形成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这些能力一旦形成,就会无招胜有招,解决那些看似千变万化其实万变不离其宗的所谓的难题。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借助教材但不依赖教材。立足教材,吃透课本,牢固基础;跳出教材,深度发掘,宽处拓展;超越教材,构建体系,形成能力。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