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不论是哪个国家都没有平平安安的过渡到现在,哪个国家不是血与泪的战争史。不论是本国的民族斗争,还是对抗外来者的侵略,这些大大小小的斗争成为中外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过仔细观察我们或者能发现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到战争最后,弹尽粮绝的时候,东西方在选择自己的后路方面却有着这样的差距,那就是西方人普遍会选择投降,而东方人以身殉国战死沙场的比较多。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到东西方的两位代表性国家,想必很多人回忆想起东方的日本,那个以大和精神为凝聚力的单一民族,影视资料中也往往会出现这么一种画面,日本将军在作战失败时碍于颜面,往往会选择刨腹自尽来向天皇谢罪。所以日本这种善于自裁行的做法在东方国家中也比较的普遍,而西方比较戏剧性的代表就属于意大利了,战败了也投降,没有失败也会投降。
这不免让人感到奇怪,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保家卫国谁愿意颠沛流离、背井离乡每天生活在硝烟的战场上。谁又不想躺在温暖的床上守着一家老小,安度一生。没有大国哪来小家,迫于战争压力每个人子民都是为国效力的主体,所以要组成战线去和去和入侵抵抗。
战争不可避免的就是人员伤亡问题,有战争就会有死亡,都是爹妈养的,谁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家人战死在沙场上,在不和平的年代也只有战争这条路能给国家的复兴带来希望,所以上前作战的这些军人每个人都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而国家也尽力保护战士们的安全,把战士们的伤亡指数降到最低。
不过在西方的国家里却不这样认为,他们甚至把战争当作是自己的职业,工作可以丢但是命必须要保住,这里我们先排除狂热的法西斯分子德国。以意大利来做比较就可以看出来,在二战过程中,最先投降的就是意大利,战争胜利非常重要,可这也是建立在士兵活着的前提,所以他们没有那种狂热的态度。
而东方国家就不一样,“精忠报国”的战士比较多见,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古代将士战死沙场的人不在话下,当亲人战死后,他们的后代也被称为烈士,也会受到上级的表彰。而他们的后代也会因为有着这么一位烈士亲属而感到骄傲,自己是忠臣后代更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在东方人的眼里,有着极强的整体观念和荣辱观,只有大国安好,小国才有意义。所以他们更会拼尽全力去战斗,哪怕是螳臂当车也要尽一份绵薄之力。
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保家卫国、爱国之心都是真的,由于双方主体历史文化的差异才有了相差径庭的选择,到不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值得被人们尊重,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