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肉不欢的国人为什么很少吃马肉?在过去,哈萨克斯坦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这个国家和马有着很深的渊源,历史上哈萨克人一直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马在他们看来是勇士的翅膀,它们受到了哈萨克人的崇拜,被视为“类似人类的动物”,同时,在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马也被看为是最有价值的家畜,但国人大多还是认为马肉是有毒,不宜食用。
追溯原因可能是因为《本草纲目》里指出马肉有毒,《随息居饮食谱》也提到过类似的记载,关于马肝是否存在剧毒,这一说法已经被证伪,马肉也无毒,据了解,我国新疆地区的哈萨克族,他们也保留了吃马肉的习惯,他们制作的熏马肉风味独特,或者说,马肉不仅能吃,而且马肉所含的营养价值十分丰富,马肉的一些营养也有其它肉类无法比拟的地方。经研究发现,马肉有助于恢复肝脏机能,并且还能防止贫血。其次,马肉里的脂肪含量虽低于猪肉、羊肉、牛肉等肉品,但相比之下,马肉明显更好。因为马肉的脂肪更像植物脂肪,这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溶解人体里过多的胆固醇,可避免胆固醇在血管壁上堆积,有着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它还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
在广西地区,一些人很擅长用卤水来处理马肉,然后制成卤马肉。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470万匹马被屠宰,可即便如此马肉始终没有在中华大地上流行起来,导致这个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来聊聊历史原因,古代,马有着不可小视的地位,例如李世民的六骏,三国中的赤兔、的卢等。在交通不便的局势下,马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成语中也有“汗马功劳”一说,其意是在战场上建立战功,古时候战争十分频繁,在冷兵器时代,马像是和人们并肩作战的战士,那时候战马甚至能在一场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为何古代游牧民族都格外骁勇善战的原因,而且,古代还专门为此设置了“马政”。
说到“马政”,其实,历史上很多中原王朝,他们获得马匹的唯一办法就是从西域塞外购买,这使得马的价值较高。从战略物资的角度出发,国家开始强制人们必须爱护马匹,这有些像现在保护珍稀物种,在当时,一般马匹基本都是自然死亡,人们才有机会处理马肉,平时市场上,人们根本不可能见到马肉。回想我国和马相关的成语,例如马到成功、一马当先、龙马精神等,这些都是气势激昂向上的成语,龙马精神里的龙马所指的是,古代传说中像龙一样的骏马,提到龙,你会想到龙有着崇高的地位,对比一下就知道将马比做龙,可见马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因此,人们很难对它们下手。
民间有句耳熟能详的谚语,叫做驴肉香、马肉臭,这句话的意思十分明显,问一问吃过马肉的人,他们大多会说,马肉这种东西大不好嚼,且味道吃起来也不像平时吃到的牛羊肉那般,即使你在制作时,加了不少调料,马肉吃起来还是会感觉有点酸,人们在制做的时候,有时还会感到有些异味。不过,也有一些人觉得,马肉很好吃,例如日本民众就很爱吃马肉刺身,马肉,在日本九州地区能说是驰名内外的名物,这是九州熊本的传统美食,这背后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历史渊源?
他是熊本的第一代藩主加藤清正,这是日本战国时期的人物,当年他带兵攻打朝鲜之际,曾因粮食不足,迫不得已选择吃军马,在那之后,马肉料理文化居然在熊本开始生根开花,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马肉刺身。更夸张的是,据说在日本,一份上等的马肉刺身能卖到上千元,而这样的马肉刺身还时常供不应求!但总的来说,这并没有改变国内大多数人对马的看法,关于马肉,也一直都有着肉质粗、口感柴、有机酸高、腥臭等说法,显然古籍文献的记载存在的偏差,多多少少还是会影响古人和今人对马肉的认知,以至于国人对马肉提不起兴趣,但如果用松枝柴火将马肉熏干,再好好处理一番,马肉的酸味就会被盖过,这个时候吃起来倒也别有一番风味,或者说,只要马肉的做法正确,人们就不会感到马肉很难吃,不过这样处理起来,的确比较繁琐。
最后,这个客观原因也导致马肉很难在中国流行,对于养殖厂来说,无论是养牛养羊,他们多喂谷物和饲料,无非是想牛羊多长几斤肉,然后得到一笔不错的收益,而养马在这一点上显得颇为尴尬,既然让马吃下同类似分量的食物,你也很难看出它究竟有没有长肉,虽说马和牛一样,它们都以草本植物为食,问题是这些植物中含有很多无法消化的纤维素,牛为了消化这些纤维,进化出了4个胃,可用来储存或慢慢消化食物,平时,牛还能通过倒嚼来辅助消化吸收。与其相比,马的消化功能并没有这般复杂,让马吃下等量的食物,马长出的肉会远少于牛羊等家禽。有数据指出,喂养牛羊100斤的草料,大约可以让它们长1斤肉。如果你想让马长1斤肉,大约要喂200斤草料,但从这一点看,养马的养殖成本和养牛羊相比,高了足足一倍。正因相同的成本下收益却偏低,且马肉并非是无法替代的食物,久而久之,吃马肉的汉族人显得非常少。于是,马肉自然而然会变得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