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中国封建帝制孵化的一个畸形。宦,原是星座之名,因在帝星西侧,故用来称呼皇宫中为皇帝服务的官员。
到了东汉以后,宦官全部都是去势的阉人,他们绝大多是出身贫苦家庭,没受什么教育,被皇帝视为家奴。他们每日侍奉皇帝起居,因与皇帝朝夕相处,很容易成为皇帝的亲信。
历朝历代都有宦官擅政干权,然而在唐朝的中晚期,宦官不仅执政,甚至废置天子,奴视朝臣将帅。天子却忍气吞声,要看家奴的脸色行事。可见宦官为害之烈。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宦官集团如此嚣张跋扈?
01始于玄宗兴于代宗
唐玄宗既是盛唐的缔造者,也是盛唐的毁灭者,曾经的盛唐王朝一去不复返,他亲手植入的毒瘤一直伴随着王朝,直至毒瘤扩散王朝灭亡。
开元末年,玄宗疏于朝政,宠依高力士,外间进奏的文表要先送到高力士那里,小事由高力士决断,大事才奏请玄宗。由于高力士为人谨慎且极忠实于玄宗,并未造成多大的恶果,但却开启了唐王朝宦官参政的先河。
当安史之乱爆发时,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经儿子建宁王李倓[tán]、太子妾张氏和宦官李辅国的劝说,前往甘肃灵武,并“巧妙”称帝。
太子妾张氏不仅口才好,还有影后级的演技,产后三天便起来为战士缝制战衣。肃宗李亨开始宠爱太子妾张氏,宦官李辅国见张氏深受肃宗李亨宠爱,必为皇后无疑,便事事附和,两人便勾结在一起。建宁王李倓性情直爽,多次在李亨面前揭露两人的过失。宦官李辅国和太子妾张氏记恨在心,设计构陷建宁王李倓,最终李倓被赐死。李倓死后,宰相李泌和太子李豫以下都不敢再在肃宗李亨面前谈及二人的过失。
长安、洛阳光复后,李亨命人接回上皇玄宗。玄宗在宣政殿将传国玺授给李亨,当面确认了李亨的皇帝身份。
张氏不久便被正式册封为皇后。而依附张氏的李辅国被任命为殿中监,兼太仆卿、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不仅掌管宫内事务,还统领内外禁军,成为唐朝宦官执掌军权的第一人。
《资治通鉴》记载:“李辅国,自上在灵武,判元帅行军司马事,侍直帷幄,宣传诏命,四方文奏,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乃还京师,专掌禁兵,常居内宅,制敕必经辅国押署,然后施行。宰相百司非时奏事,皆因辅国关白、承旨。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
张皇后一直与李辅国互为表里,内外专权,到了后来却产生矛盾。张皇后觉得李辅国太过专权,便有意除掉他。
一直等待机会的张皇后,便召来太子李豫,想让太子李豫和她共同诛杀李辅国。太子李豫不同意,张皇后便打算改立越王为太子,再用监国令杀李辅国。她在长生殿后面埋伏下两百名宦官,然后传召太子,准备把他抓住废掉。
不曾想消息走漏,当夜李辅国发兵抓捕张皇后、越王及其党羽亲信。当时李亨病重,李辅国派来的使者在长生殿当着肃宗李亨的面逼迫张皇后下殿。肃宗李亨本已是要死之人,又亲眼见妻子被家奴押去受死,自己贵为九五之尊,却无能无力,在惊吓和羞辱中死去。
同日,李辅国杀掉张皇后和越王,并为肃宗李亨发丧,引太子入宫即位,便是代宗皇帝。
肃宗李亨委任李辅国,授以军权,无非是因为安史之乱使得他不敢再信任武将,对朝臣的信任度也不够,便只能信任自己的家奴。没想到家奴一旦反颜相向,祸患更大。
唐朝从盛至衰以至灭亡,肃宗李亨是最明显的分界线,虽然起因是玄宗皇帝,但宦官掌管军权却是自肃宗李亨始。他开了宦官执政、任意废置天子、奴视朝臣将帅的祸源。
02代宗翦除宦官势力拖泥带水德宗使宦官执掌军权制度化
唐代宗一向宠信宦官,让他们出去办事,总是默许他们在外面多捞些好处,不至于空手而归.但他也会注意不让宦官的势力过大,以免影响到自己的皇权。
初登帝位时,李辅国因拥戴之功而由兵部尚书、判元帅行军司马、闲厩使升为尚父、司空兼中书令,从此居功自傲,狂妄跋扈,甚至对代宗说:“大家(代宗)只要在宫里在呆着就行,不管什么事情都有我处理着呢。”这当然让代宗非常愤怒。
但顾念到他诛杀张皇后、帮助自己即位的功劳,代宗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对李辅国治罪,而是派人在夜里悄悄潜入其家将他杀死,然后还追赠他为太傅。
继李辅国之后出现的是程元振,他的权力超过了李辅国,而且更加专横跋扈。吐蕃军队攻来时他甚至敢扣住军情不报,导致唐代宗匆忙出逃陕州,长安也被吐蕃军队占领。事后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请斩程元振,唐代宗却顾念他往日帮助自己即位的功劳,只是削去了他的官爵,让他回乡居住。《旧唐书》:代宗即位,以功拜飞龙副使、右监门将军、上柱国,知内侍省事。寻代辅国判元帅行军司马,专制禁兵,加镇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封保定县侯,充宝应军使。九月,加骠骑大将军,封邠国公,赠其父元贞司空。母郄氏,赵国夫人。是时元振之权,甚于辅国,军中呼为“十郎”。
在这两个掌权宦官先后被清除之后,取而代之的是鱼朝恩势力。后来鱼朝恩也走起了前两人的老路,朝廷事务件件都要参预。倘若不让,他就非常愤怒地说“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
唐代宗忍无可忍下令将他其缢杀。对外声称鱼朝恩受诏自缢,还赐给其家人六百万钱作为安葬费用。唐代宗三次翦除掌权宦官的势力,却是小心翼翼、拖泥带水,并未将宦官势力连根拔起,稍有雨露宦官势力便死灰复燃。
唐代宗因病去世,代宗李豫的长子李适即位。李适的父亲代宗,因为是由宦官拥立,所以对宦官很是优宠,特别是派往各地出使的宦官,任由其公开索贿、大肆搜刮。
李适身为皇太子时,就很清楚其中的弊端,所以他即位伊始,就下决心加以整治。在继位的当月,李适就将暗怀异图的宦官刘忠翼赐死。
唐德宗继位后,总的来说是“疏斥宦官”而亲近朝廷官员。然而在遭遇“泾师之变”出逃避难的过程中,德宗逐渐改变了对宦官的态度。原因是他信赖的禁军将领在叛军进城时竟然不能召集到一兵一卒保卫宫室,他仓促逃亡时身边最可以依靠的,竟然是自己在东宫时的内侍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及其所率的百余名宦官。
德宗重返长安刚三个月,就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同时以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为监神策军左、右厢兵马使,开启了宦官分典禁军的先河。神策军自德宗重返长安以后,驻扎在京师四周和宫苑之内,成为最重要的中央禁军和精锐机动武装部队。
德宗又设立了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分别由窦文场和霍仙鸣担任,这一职务直接由皇帝授任,成为地位高于神策军大将军之上的实际统帅。
从此,神策军的统率权掌握在宦官手中。在贞元十一年(795)五月,德宗还将宦官任各地藩镇监军的办法固定下来,专门为担任监军使的宦官置印,不仅提高了监军的地位,也使宦官专权得到制度化的保证。德宗对宦官态度的转变,使宦官由刑余之人而口衔王命,成为德宗以后政治中枢当中重要的力量。德宗以后的唐朝皇帝当中,像他的儿子顺宗、孙子宪宗以及后来的敬宗、文宗等都是死于宦官之手。
03最后的挽歌:甘露之变
大唐中晚期被宦官所掌握的皇帝中,并非所有的皇帝都任由宦官胡作非为。他们中还是有人想铲除宦官势力,重振当年祖上的荣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宗所发动的甘露之变。
文宗即位后,去除佞幸、解散宫人、放生鹰犬、裁去冗官,减少教坊乐工,停贡奇巧珍玩,有意去奢从俭、励精图治。他每逢单日,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必去听朝。
有一次,文宗读《春秋》,到“阍弑吴子余祭”一段时,专门问身边翰林侍讲学士许康佐:“阍何人耶?”许康惧怕宦官权势,不敢回答。
《春秋》载吴起为阍者所杀,文宗引用是以阍者比宦官。阍,守门人。
后来得知文宗欲谋除宦官的意图后,生怕惹祸上身,于是假称有病,罢为兵部侍郎。而当时的朝臣中绝大多数都像许康佐一样,畏惧宦官,只求保身,不敢参与文宗的计划。这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在位之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身为大唐帝国的皇帝,竟然找不到一个有勇气的人,文宗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
唐文宗最终找到李训、郑注两人,策划了诛杀仇士良为首宦官集团的计划。虽然李训等人在人事、组织和兵力上都做了积极的准备,但宦官集团的势力实在太大了,事变失败,连同被株连的部将、亲兵、家属等一千多人全都惨遭杀害。几天后,文宗也病逝了。反击的失败,表明宦官势力已到了难以消除的程度。
04满城尽带黄金甲宦官本是没有社会基础,没有特定阶层的支持,更没有子嗣,出了宫廷就什么都不是。
然而唐王朝中后期的宦官势力手握禁军兵权、口衔王命,操纵朝廷大臣的升迁,连位极人臣的宰相都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有作为的朝官与宦官斗争不断,朝堂始终难以太平,大大消耗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力量,地方割据势力更加有恃无恐,大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间。
宦官霸占民田,无恶不作。长安地方的“甲舍名园,上腴之田”,半数为宦官集团所有。宦官外出购物,看中什么便强买什么,只付几十分之一的价钱,等于白天明抢。
宦官还勾结地方藩镇势力,藩镇也乐于把宦官势力作为自己在朝廷中的靠山,这是造成唐朝中晚期战乱不断的根本原因。宦官本是皇家的家奴,反而成了皇帝的监护人。皇帝的生死废立全由宦官说了算,顺宗以后的9个皇帝中,除顺宗以太子身份继位,其余的8帝都是宦官擅自拥立。皇帝实际上已不是人主,而是宦官的提线木偶。
宦官“外胁群臣,内辱天子”,严重破坏了唐王朝的正常秩序,最终导致“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王朝看似亡于藩镇割据,实亡于宦官手握军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