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79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提起朋党政治许多人感到很陌生,但大家都极为熟悉唐朝时期发生的一件大事,那就是牛李党争。牛李党争其实是朋党政治的具体体现,而朋党政治是整个封建社会官僚主义在不同朝代发展出来的产物。
而作为历代王朝选拔人才的主要政治制度,科举制度一直贯穿了整个封建古代史。一个是产生官僚的主要途径,一个是官僚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产物,二者几乎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的主体,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唐朝时得到了充分展现。
都说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极高的重视,连带着其发展完善的程度在这个朝代登峰造极。当然,一个事物的变化肯定离不开另一事物的变化,科举制度也不例外。尤其在唐朝,有它在的地方一定少不了朋党政治。科举制度构建起来的朝廷政治,孕育并壮大了朋党政治,而后者更是直接改变了科举制度在唐朝的形式,让我们产生了一种疑惑,为何二者能够相互影响着,甚至贯穿了整个大唐史?
一、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诞生
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以前的朝代选拔人才主要是通过察举制或者九品中正制。这两种制度较之科举制有一个明显的弊端,那就是寻常百姓无法接触到官场,能左右朝堂政治的人大多来自世家大族。
换句话说,当时的氏族们是除了帝王以外拥有极大权力和地位的存在。没有合适的途径打破贵族们对政治的垄断,是帝王们时常忧心的问题。
就这样,官场人才的选拔被贵族拿捏在手中,君主权力得不到加强,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选拔人才的制度也被置换了。隋朝时,世家大族的势力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削弱,加上底层小部分地主阶级的兴起,大家对选拔制度有了新的理解,于是科举制度在这样的环境中应用而生,在此后的历史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2、科举制度的完善壮大从科举制诞生之际起,历朝历代的读书人便对其抱有一种狂热的态度,不为其他,就为此方法是封建社会唯一一种不论出身门第。
只要对治国伦理有正确独到的理解便可。也正是因为科举制的独特性,各个阶级的人才才有机会接触到权力和政治。
在繁荣的唐朝,中央对于人才有着极度的渴望,同时想借着科举制度扩大一下包括地主阶级在内的基础阶层的势力,科举制在唐朝有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这个时期的社会沉浸在了一种靠学习走上仕途,拥有权力的氛围中,加快了官场人员的流动,也打破了一部分阶层之间的壁垒。
3、唐朝的朋党政治何为“朋党”,顾名思义就是由朋友组成的党派。科举制对政治的直接冲击在于,打破了从前朝廷上以家族为列组成的党派,有了科举制便有了师生同门,便有了党羽派别,也就有了唐朝著名的朋党政治。
二、唐朝的科举制与朋党政治的关联
1、积极的一面
令世人惊艳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唐代的文人墨客在大家心里留下了浓墨厚重的一笔,也足以证明唐朝的文化发展百花齐放,不得不说,其大部分的功劳得益于科举制的完善。
科举制的盛起为唐朝的才子提供了一个平台,将这些门生聚集起来,又在无形中将他们分成几个门派,由学术作为纽带,成为朋党政治的主体。朋党政治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关系对唐朝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2、不利的一面唐朝通过科举制度为中央官僚机构输送了大量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往不良的官僚风气。但随着朋党政治的壮大,朝廷中又出现了派别之间的斗争,观其形式,甚至有越演越烈的态势。
就拿著名的牛李党争来说,两个派别为了各自的政治权益,相互争斗,搅得朝廷上下不得安宁。对于能够把持科举制的官员来说,他们成为了党派之争的宠儿,朋党之间有一个不用言明的争夺。
那就是如果能够操控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那么朝廷上很大一部分官员将都是自己门生,自己的门派也会得到发展壮大。
因此,科举制度在政治争斗如此剧烈的环境之下,无法发挥公平的选拔作用,似乎又回到了从前九品中正制时的困境中去了。
朋党政治盘踞在唐朝的各个方面,他们不再是当初一心为国的读书人,也再没有心怀天下的赤诚青年,有的只是选择党派,站好队伍的被利欲熏心的傀儡。朝堂之上的官员做决策之前考虑得不是民生国家,而是对自己有没有伤害,或者说有没有利益。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政治机构被各方势力的朋党所把持,严重拖滞住了国家的正常发展。
对于唐朝而言,科举制能够帮助这个庞大的王朝选拔优秀的人才,而科举制连带着产生的朋党政治又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这个王朝的根系。唐王朝不能没有科举制,却也没办法消除朋党政治的弊端,因此,这种微妙的平衡贯穿了整个唐朝。
参考文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