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报道,4月5日,中国驻悉尼总领馆举办中文日活动。当天,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独立学校协会代表、中文教师代表、悉尼大学孔子学院学员、20余所学校的学生以及曾参加“汉语桥”比赛的选手等100余人参加了活动。
易利雅是西悉尼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他在活动中真诚地表达了对探索中国文化的渴望。“中文的语调是如此优美,在学习时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音乐会中。我学习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语言技能,更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尊重。”易利雅说。
“中文的语调是如此优美”,你如果接触留学生,这几乎是他们一致的感受。中文好听,让笔者想起大学时的一件事。有一次,一位教授对外汉语的老师告诉我们,她教的几个留学生说“汉语好听,但最好听的话是这一句:你早晨起来吃饭了吗?”她后来反思这句话好听的原因,大概是与语调起伏、错落有致有关。
我的语言学老师、知名语言学家余志鸿给我们讲过汉语言的两个优势:一是达意最简。在联合国五种官方语言中,同样描述一件事,英语可能需要几张纸,中文一张纸就够了。二是元音占优势,而且字有音调,听起来比较优美。
中文属于元音比较多的语言。目前,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共有32个音素,可以分成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其中元音音素有10个。这10个元音音素是:a、o、e、ê、i、u、ü、-i(前)、-i(后)、er,以这10个元音音素为基础,又产生了13个复元音: ai、ei、ao、ou、ia、ie、ua、uo、üe、iao、iou、uai、 uei。
中文好听与元音的发音特点有关。发元音时,气流从肺部通过声门冲击声带,使声带发出均匀震动,然后震音气流不受阻碍地通过口腔,通过舌、唇的调节而发出不同的声音。因为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语音的乐音成分比例大,听起来就显得响亮悦耳。
汉语的语调之美,集中反映在古诗词中。最早的诗写出来之后都是用来吟唱的,根子上就有音乐的特质。熟读《诗经》篇章的会发现,在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里面,许多诗就已经开始押韵了。比如《国风·魏风·伐檀》篇:“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其中的“檀、干、廛、貆、餐”都是“an”韵。这首诗本来是“怨刺”之诗,但读来抑扬顿挫,很有乐感,其实“风”就是当时的民歌,《诗经》中有“十五国风”。至于后世的唐诗宋词,更有十分严格的格律。格律本身就是在前辈诗人的作品中整理出来的音律规则。宋词可以直接歌唱,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有些调名本来就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等。
在悉尼举办的这场中文日活动中,来自悉尼北部郊区的36岁中学老师凯特,通过朗诵中国古诗《登鹳雀楼》,展示了她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她说:“中国古诗词所蕴含的深邃内涵和美妙的韵律深深吸引着我。”“美妙的韵律”,说明她感受到了中文的音韵之美。
中文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和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中文,承载着文明的交流,架起了文明互鉴的桥梁。优美动听的中文,可以成为打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心扉”的钥匙。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