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一对,让诸葛卧龙对刘备许之以驱驰,遂成千古美谈。然而实际上,在刘备身边类似的忠臣良将的例子处处可寻,像关羽和张飞二人就是从青年时代开始追随刘备,并且为刘备献出一生的。
还有赵云也是,他加入刘备势力的时间只比关张二人较晚。但是赵云和诸葛亮、关羽、张飞不同的是,刘备是这三人的第一任主公,而赵云在刘备之前曾经依附于比刘备更为强大的公孙瓒。是什么让赵云离开强主而选择了处在低谷的刘备呢?其实,赵云归附于刘备,为的只是刘备的一个“仁”字。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
一、赵云择主以明,这不是第一次。
《韩非子》中有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赵云就是这样一个萌发于底层的平民将军。《三国志》记载:“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赵云因为身材高大,容貌雄伟,在郡县良才之中脱颖而出,携带自己的一支队伍前往投靠幽州军阀公孙瓒。
这看似是一个俊鸟攀高枝的光辉故事,但是这些行动在当时显得那么违和。在赵云赶奔公孙瓒身边的时候,正是冀州争夺战开打的前夕,整个冀州上空阴云密布,袁绍和公孙瓒剑拔弩张,誓要将冀州吞入腹中。人人都心惊胆战地揣测,胜利的一方究竟是哪边?
公孙瓒(?—199年),字伯圭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场令人摇摆不定的下注,就在此前不久,中原刚刚结束了一场声势更为浩大、对历史影响更为深远的董卓讨伐战,而袁绍就是这次讨伐战中各路诸侯之主。反观公孙瓒,偏居一隅,居从夷狄,虽然手下有一支号称攻无不克的白马义从,但若是和此时名望大盛的袁绍一比,立刻显得黯然失色。
在当时的冀州,因为大家都预感到了即将到来的战争,所以想要预先交好心中更看好的一方势力,以求得在日后的滔天大浪之中求得一处风雨不侵的栖身之所,所以人们纷纷赶去投奔了袁绍,而袁绍也好客的很,一码来者不拒,都待之以礼。而唯有“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赵云,选择了一条看似不那么主流的道路:去投奔公孙瓒。
赵云的举动引来了旁人的不解,他们非常期待这个大好青年能够赶赴光芒万丈的司空之子袁绍手下,事实上,不要说置身事外的旁人,就连公孙瓒本人对于赵云的非常举动都多少有点惊讶。《三国志》记载:“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迴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
在赵云到达公孙瓒手下的时候,有一次在会面的时候,公孙瓒不无好奇地向赵云问道:“我早就听说冀州的人士大多都已经来到了袁绍的手下了,那么您为什么能够独具会心,迷途知返呢?”
公孙瓒这话的意思,其实多多少少有一些对赵云身份拿不定的意思,毕竟赵云的举动有些不寻常,如若他是袁绍派来的奸细怎么办?他冷静的等待着赵云的回答,要从赵云的言语之中推敲出赵云究竟什么来意。然而,毋须从言语中掂量,接下来赵云一番正气凛然的言论,就洗刷了公孙瓒一切的疑虑。
赵云坚定地说:“天下纷纷扰扰,大局未定,日后谁能够统一区夏,现在,还无法分辨。如今战乱频仍,苍生陷于水火之中,我想做的就是挽救苍生于水火,还一个盛世太平,所以我只向往仁德之处,不因为强大的袁绍而放弃明主!”
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二、刘备仁政爱民的品德让赵云折服。
这是赵云的第一次推心置腹,向世人表明他的心迹。赵云选择主公从不因他的势力强大与否,而完全取决于他是否能取得赵云的认可,有高尚的品德可以让人服从。
就在赵云跟从公孙瓒四处征讨的时候,刘备也来到了公孙瓒的帐下。《三国志》记载:“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
刘备来到公孙瓒手下之后,迅速传开了爱民如子的好名声。此时正是战乱年间,民间灾情连连,食不果腹。刘备在战场上则为民御敌,而转过头对自己治下的百姓,则经常不吝私财,大方施舍,同时刘备丝毫没有端起皇室宗亲的架子,待人亲和,即使是当地的平头百姓,在与刘备相处的时候,刘备也必然和他们共同入席,共同进餐。
与此同时,还发生了一件很著名的事情,这件事情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刘备是多么的受万民拥戴。《三国志》记载:“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典略》中说:“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
同郡的刘平一直对刘备心怀不满,于是派刺客去刺杀刘备。刺客来到刘备身边的时候,他因为一直敬佩刘备的为人而迟迟不肯对刘备痛下杀手,而刘备这边,根本不知道对方是来刺杀自己的,就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对他极其礼遇。终于,刘备的诚心打动了刺客,刺客诚实地向刘备交代了来意之后就离开了。
这些事情,当时同在幽州的赵云都一一看在眼里。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此时他的心情,但是联系到当初赵云可以为了一个“仁”字而逆势而动,投靠公孙瓒的表现,赵云心中必然极度渴望一个能够发自肺腑珍爱人民的主公。而如今,在看到乱世之中横空出世一位这样不寻常的仁主之后,赵云的心中一定不会平静。
而赵云和刘备定下了一生之交,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三国志》中说赵云和刘备二人“深自结讬。”以至于后来赵云离开公孙瓒之前,刘备和赵云执手而别,赵云向刘备承诺说:“我离开你之后,一定不会做违背德行的事情。”
三、赵云敢于为维护百姓利益而违抗刘备的命令。
关于赵云是因为敬重刘备的人品才甘于脱离公孙瓒而投靠刘备,还能从哪件事上证明呢?
赵云自从效力于刘备手下开始,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刘备赴汤蹈火。在荆州时刘备遇险的时候,赵云护送甘夫人和阿斗去见刘备,有人说赵云去背弃主公去投奔曹操了,刘备听后气地用手中的戟去殴打他说:“子龙不弃我走也。”
赵云长坂坡救阿斗剧照
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不管刘备到了多么危急的时刻,赵云从来不会背弃刘备,并且只要是刘备的命令,赵云从来不问缘由,只知道埋头做事。然而在赵云已经效力于刘备手下数十年之后,赵云却一反常态,当着诸位臣子将军的面,直言不讳地对刘备下达的命令发出了质疑。
那是刘备刚刚夺得益州的时候。经过了长达两年的拉锯战,刘备终于战胜了刘璋,夺得了益州的统治权。但是刘备虽然在军事上控制了益州,但是益州势力复杂,人心未定,战事虽然已了,刘备为了将益州牢牢地把握在手中,接下来还要耗费很大的静力。
而此时,刘备有想法要将成都的房舍田产分给和他一同在益州争夺战中吃苦出力的将士们。《三国志》记载:“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
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将军在攻陷了一座城池之后,为了慰劳自己的手下士兵,时常会把城中的资产分配给自己属下,让他们更加忠实的为自己卖命。但是城中的财产都是属于百姓的,如此一来,必然会导致城中民怨沸腾,民不聊生。
(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刘备这一命令发出之后,虽然大家心知肚明这件事情的后果,但这是刘备本人,或者是假托别人提出的事情,大家不敢提出异议,更何况这项举措大家都可以受益,如此一来就没有人敢于冒头,发出不同的看法了。
但是这时令人惊讶的是,军中著名的儒将,一直以来对主公百依百顺的赵云,竟然第一个挺身而出,直言不讳地反驳这项举措。《三国志》记载:“云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赵云反驳说:“当年霍去病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如今中国的敌人何止是匈奴而已,无一处净土。如果一定要对战士封赏的话,那么要等到天下统一,各自遣返回自己的家乡,分封领土,这才是正确的事情。现在益州刀兵初罢,应该把百姓的基业财产都归还回去,让他们恢复以往的生活。如此一来,才能够在今后的治理之中轻松的征役征调他们,并且得到他们的拥护。”刘备听完之后,也停止了对这一件事的议论。
赵云去世后,于蜀汉景耀四年(261年)被追谥为“顺平候”,其“常胜将军”的形象在后世被广为流传
纵观赵云一生,能这么直言不讳地对刘备的命令反驳的,只有这么一次。由此可见,直到赵云已经步入老年的时候,他依旧没有忘记当初的志向,纵然对追随半生的主公,只要他做出深刻妨碍百姓利益的事情,他依旧会当面质疑。
如此一来,赵云能够在幽州离开公孙瓒而选择刘备就不足为奇了,无论在赵云一生的任何时期,他做人的信条都只是三个字:不背德。就是为了这三个字,他甚至不惜去冒肝脑涂地的危险。在冀州他可以放弃袁绍而选择公孙瓒,在荆州他可以在乱军围困当中守护孤儿寡母回到刘备身边,在桂阳,赵云面对女色诱惑而毫不动摇,在成都,即使眼前是效忠多年情谊深厚的主公,在百姓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也能毅然决然的挺身而出。如此一来,当初赵云能够离开公孙瓒而投效刘备,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