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在战争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在进攻中,保住桥梁,便能使交通线顺畅,有助于后勤补给和预备兵源的运输。在防守中,破坏桥梁,便能有效迟滞敌方的进军速度,为己方争取有利的作战环境。然而在著名的飞夺泸定桥中,敌方却只是撤掉了桥上的木板,并没有炸毁桥上的铁链,结果让红军抓住机会,一举反败为胜。后世很多人认为敌军此举十分愚蠢,但实际上,其背后暗含着极为深刻的道理。
飞夺泸定桥发生于1935年,当时正是长征中期,红军进入四川境内。四川当时由刘湘、刘文辉两人坐镇,他们平时互相争斗、倾轧,可一旦有强大对手出现,他们便瞬间握手言和,联起手来一致对外,加之川军战斗力确实强悍,给红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毛主席在认真研判了局势之后,决定北上,经由懋功、毛儿盖进入甘肃,以躲避敌人的重兵围堵。当年9月,红军主力穿越彝族地,抢先占据安顺场,打算在此地渡过大渡河。然而这附近仅有4条船只,其中3条还是坏的,运力严重不足,根本不足以在短时间内将所有人员运至对岸。眼看着背后的追兵越来越近,党中央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最终决定将部队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左纵队先行渡河,再进军泸定,右纵队直接北上,直扑泸定桥,将其占据后渡河与左纵队会合。
国民党军通过飞机侦察准确得知了红军的动向,蒋介石即刻从重庆赶赴成都,亲自指挥前线作战,誓要将红军围而歼之。他先命令刘文辉下属的两个团沿大渡河两岸向北机动,同时催促东部的中央军追击部队加快行军速度,必须在红军渡过泸定桥之前,赶到预定位置,完成合围任务。红军察觉到了危险,昼夜不停奔袭,可还是慢了一步,敌人的先头排已经抢先占据了泸定桥,撤掉了桥上的木板,并在对岸构筑了简易的防御工事,红军别无他法,只能选择强攻。当天下午,22名勇士在己方凶猛火力的掩护下,攀着铁索一点一点向对岸靠近,敌人一下子慌了神,将桥上撤下来的木板堆在桥头点燃,妄图阻止他们前进。
勇士们却毫不畏惧,直接越过火堆,与敌军展开近战,一举将其击溃。后续部队立即在桥上重铺木板,快速通过,而后突入泸定县城内,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巷战,敌军逐渐不支,四散而逃,红军取得大胜。事后,毛主席认为应当在卢沟桥立碑纪念此次战斗,并让后勤部门奖励那22名勇士衣物、钢笔、笔记本等物品。可惜的是,他们中只有5人留下了姓名,其余均已不可考证。后世的人在复盘这场战争的时候,发现老蒋当时曾明确要求刘文辉炸桥,但刘伟辉却没有执行,究其原因,无外乎四点。其一,泸定桥是方圆百里内唯一的渡桥,如果川军在与红军的作战中失败,必然要经由泸定桥撤退,一旦将其彻底毁灭,等于是自断后路。
其二,卢沟桥是沟通西藏与四川的重要枢纽,往来客商络绎不绝,为两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如果刘文辉毁桥,会引起当地百姓的憎恨。要知道,当时的四川地区民间社团横行,势力一点也不比刘文辉小,如果双方爆发冲突,刘文辉未必能讨到好处。其三,蒋介石心怀鬼胎,想要让川军和红军互相消耗,自己再派驻中央军入川,进而将势力从华中扩展到西南。刘文辉对此很清楚,所以他并不想和红军拼个你死我活,让蒋介石白白占了便宜。所以只是在泸定桥做了个样子,既能糊弄蒋介石,也能保存实力。
其四,红军的行军速度实在太快,一昼夜竟强行军120公里,只比敌军晚两个小时到达泸定桥。此时敌军刚刚撤完桥上的木板,便遭到红军的猛烈攻击,根本来不及铺设炸药毁坏铁链。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战史上的一大奇迹,粉碎了蒋介石“围剿”美梦,保住了革命的火种,为红军后来转战陕北奠定了基础。此外,这一战也彰显了红军战士的勇敢顽强,他们总是能凭借着坚强的意志,用肉体凡胎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正是由于他们的奋斗,才有了后来的新中国,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应当永远缅怀这群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