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范家家训“,很多人可能会想到范仲淹那句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其实,这位北宋名相留下的家训,远不止这么简单。更令人惊讶的是,靠着这份家训,范氏家族在宋元明清四朝800余年间,始终人才辈出,门风不坠。
翻开《宋史》,我们发现范仲淹可不是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子弟。他年幼丧父,家境贫寒,甚至还当过长达十年的“窝头书生”——就是那种只能靠吃糜粥度日的穷书生。《范文正公年谱》中记载,他常常“日食糜一碗”,连盐都买不起。
有意思的是,正是这样艰苦的经历,让范仲淹对“持家”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他的《范氏家训》中,开篇就说:“吾家清白传家,最重贤声。”这句话算是给后人定下了基调。
但真正有意思的是第三条家训。范仲淹写道:“子孙有在州县为吏者,务要廉洁奉公,不得受纤毫之物。如违此训,行亏伤风化,即与宗族断绝。”《宋史》中记载,范仲淹的子孙们对这条家训“恪守不渝”。
这条看似普通的家训,却藏着大智慧。首先,它直接说明了做官的底线——“不得受纤毫之物”。这在当时可不是一般的严格。《宋朝野记》中提到,当时一些官员认为“微物不伤廉”,但范仲淹却把尺度定得如此之严。
更有趣的是后半句——“即与宗族断绝”。这就相当于给家族成员划了一条红线:你可以不当官,但如果要当官,就必须清廉。《宋史》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在知州任上,有人送来一篮橘子,他都给退回去了。
范仲淹的家训还有一个特点:重视教育。他规定:“子弟须读书,方可传家。”《范氏宗谱》记载,范氏子弟从小就要背诵家训,而且每年都要考核。这让人想起现在的“期中考试”,只不过考的是做人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特别强调“义田”制度。据《宋史》记载,他把家产的大部分都捐出来建立义田,收益用于资助族人读书和救济贫困。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家族公益基金。
《范氏族谱》中有个有趣的记载:范氏子弟不管地位多高,每年都要回祠堂听家训。就连南宋名相范成大,当了宰相还要按规矩来。这让人想起现在的企业年会,只不过古人更重视“传承”二字。
家训的效果如何?我们从史料中可见一斑。据统计,范氏家族从北宋到明朝,出了进士198人,宰相2人,知州以上官员达67人。更厉害的是,几乎没有出过贪官污吏。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相当罕见了。
有意思的是,范仲淹在家训中特别提到:“子孙有不孝者,当送之四方,使自立。”这条规定看似狠心,实则是给那些不思进取的子弟一个“重启人生“的机会。《宋元学案》中就记载了几个范氏子弟浪子回头的故事。
《宋史》中有个细节很耐人寻味:当时不少官宦之家都来找范仲淹讨要家训副本。范仲淹却说:“此非文字所能传,在乎躬行实践。”这句话透露出一个真理:再好的规矩,也需要人去执行。
范氏家训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的“可执行性”。它不是那种虚头巴脑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准则。比如“不得受纤毫之物“,这就是一个明确的标准,不存在任何模棱两可。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持续性。一般家族到第三代就会开始衰落,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氏家族靠着这份家训,却实现了近乎完美的传承。《明史》中记载,即使到了明朝末年,范氏子弟仍以清廉著称。
翻开史册,像范仲淹这样留下家训的士大夫不在少数。但能像范氏家训这样,既朴实无华又行之有效的,却是凤毛麟角。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后人评价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连教子都如此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