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韵汇丨清明雨纷纷,为何南北方感觉不一样?难道杜牧骗了我们?
创始人
2024-05-22 13:06:59
0

原标题:节韵汇丨清明雨纷纷,为何南北方感觉不一样?难道杜牧骗了我们?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4月4日迎来“清明”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清明时节气温转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色。清明节气有何特点?为何一到清明前后总是“雨纷纷”?南北方都一样吗?清明除了祭祖,还有哪些习俗?一文读懂。

清明,大节也。

清明起初只是节气的名称,后逐渐与农历三月的寒食节(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上巳节交汇融合成清明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日,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二十四节气中,唯清明兼具节日身份,与春节、元宵、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八个节日统称“时年八节”。又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经典吟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清明,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清明节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

图片来源:IC photo

清明初候:桐始华

白桐花开清明风。

桐花有白有紫,花色清淡,却开得极其热烈,花朵硕大而不失妩媚,在高挺的树干上如叠云飞瀑,纵然只能远望,亦能感到一种元气淋漓、朴野酣畅之美。奇妙的是,盛放的桐花在烂漫之中,却给人沉静、素雅的感觉。

驻足在桐树下,人很容易为这美好的温柔与清朗感动。将“桐始华”作为清明初候,可见古人观察自然之细致。和李花、桃花、梨花、杏花率先争春不同,桐花这会儿才开始爬上高高的树梢。此时的天地,清澈明朗,新绿葱葱,娇蕊争芳,入眼皆是春和景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之谓,委实精辟!

清明二候:田鼠化为鴽

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对田鼠的释义很是生动:“鼫(shí)鼠,形大如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那鴽(rú)是什么呢?古书是这么说的:“鹑也,似鸽而小。”也就是一种鹌鹑类的小鸟。

古人相信,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喜阴的田鼠因为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小小的鹑鸟则因为阴气已经潜藏,终于可以在蓝天下自由自在地活动,尽情地在花间鸣唱了。

清明三候:虹始见

风雨之后见彩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日照雨滴则虹生焉”。此时的天地万物,幸福地浸润在气温不断上升所带来的阳光、雨水和春风之中。闭上眼,仿佛能听到万物生长的声音:田间的冬小麦、山野里的竹笋开始拔节;牛、羊、马快活地抖着身子;孩子们欢快地嬉戏、跳跃,笑声飘荡在空气里,身体像在抽条,噌噌噌地长高……最能代表春天的花朵,无不留恋这一年一度亮相的机会,尽情展现着靓丽的容颜,不肯离去。

图片来源:IC photo

清明前后为何总是雨纷纷?南北方都是如此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杜牧的名作家喻户晓,几乎人人都能背诵。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3月30日以来,江南、华南等地出现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江西南昌出现罕见大范围雷暴大风。预计4月2日至4日,江西、浙江、福建等地仍多强对流天气,并具有一定极端性,提醒公众需注意防御。预计清明假期(4月4日至6日),北方大部以晴好天气为主,南方仍有强降雨,部分地区并伴有短时强降水、局地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详情>>>

而为何清明前后总是“雨纷纷”呢?南北方都一样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副教授江晓东介绍,这句话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真实写照。清明时节,暖空气活动逐渐频繁,除了东北和西北以外,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高于12摄氏度,人们会明显感到气温上升。而此时仍常有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多在江南地区相遇,使长江中下游降雨明显增加。华南沿海地区则多发强降雨等天气,开始进入前汛期。

“在我国东北、黄河流域等地区,清明时期还未进入雨季,气候通常干燥、少雨、多风,还会有沙尘天气,不仅没有‘雨纷纷’,而且‘春雨贵如油’。”江晓东说。

那么这条雨带大致分布在哪里?它又是因何导致的呢?中科院大气所气象学家魏科这样说,戳视频↓↓↓

视频来源:科普中国

清明节除了祭祖还有哪些习俗?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粿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的悲思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这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时节如何养生?

清明节气后,气温逐渐上升,春回大地的感觉越来越明显,不少青绿色的蔬菜也陆续上市。对于喜欢野味的人来说,这个节气的三种“草”是难得的美味,错过这个时候,想要吃又要等到明年了,快来了解下吧↓↓↓

图片来源:新华社

更多阅读:

新闻多一度 | 年轻人组团“打野” 网传挖野菜攻略可信吗?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新京报

编辑 常江

校对 张彦君

相关内容

敦煌市政协召开十届18次常...
8月5日,敦煌市政协召开十届18次常委会议,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乌...
2025-08-07 06:02:31
2025年中秋国庆连休8天...
2025年的中秋节与国庆节罕见连休,从10月1日至10月8日共放假...
2025-08-07 06:01:48
夜色赶海
8月5日晚8时许,青岛石老人海水浴场沙滩上热闹非凡。不少市民趁着晚...
2025-08-07 05:59:20
原创 ...
顺治皇帝的陵墓得以保存至今,确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
2025-08-07 05:34:03
原创 ...
1967年的一天,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从北京参加完国庆典礼,如期回到...
2025-08-07 05:33:59
原创 ...
他是国军起义走出的将领,险些被遣散回家,55年成为开国上将 李达上...
2025-08-07 05:33:49
原创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史的舞台上,权力更迭如同潮汐...
2025-08-07 05:33:38
原创 ...
晋朝在短暂实现天下大一统后,再次爆发战乱,这一次是整个汉人的浩劫。...
2025-08-07 05:33:32
原创 ...
1900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破了中国古老的城墙,京城在战火中被掠夺...
2025-08-07 05:33:04

热门资讯

曼联旧将瓦伦西亚遇球迷跳桥轻生... 前厄瓜多尔国家队队长、曼联球星安东尼奥-瓦伦西亚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段深刻且令人动容的经历。他透...
看!南昌这些动物们如何花式“避... 三伏天的热浪席卷而来,南昌动物园为动物们启动了清凉消暑模式。8月4日上午,记者走进南昌动物园,探寻动...
高温津贴如何贴心发放 7月31日,郑州市金柳南路一棚户区改造项目,建筑工人走出工地。本报记者 王向前 摄 7月23日,正...
阿里巴巴联合多所高校突破性研究...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医生,面对一个生病的病人。传统的治疗方式是直接开药,希望药到病除。但是,如果你在开...
马铃薯“身世之谜”如何被解开? 马铃薯是全球第三大主粮作物,它是如何起源的呢?没有人能想到,约900万年前,一场远古的基因“联姻”会...
传统农业如何破局?巴渝农业经理... 当农产品遭遇同质化竞争,如何跳出价格战泥潭?技术创新能否打通堵点? 8月5日,带着这些关乎农业未来的...
现场实拍红军16岁小将恩古莫哈... 现场实拍红军16岁小将恩古莫哈一条龙推射建功
友谊赛-16岁小将一条龙维尔茨... 友谊赛-16岁小将一条龙维尔茨破门 利物浦3-1横滨水手
没看够!利物浦vs横滨比赛结束... 没看够!利物浦vs横滨比赛结束后球迷久久不愿离场
从5台无人车追加到35台无人车... 近日,有媒体探访了浙江余杭瓶窑的一家共配中心。探访后记者表示,“虽然我从2019年开始看过各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