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这是因为,明朝做了一件大错事。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位的时候,曾经派出郑和率领的庞大远洋船队,纵横大洋。郑和出海所带的人数最多达到了2.7万人,船只载重量可达数千吨。而这一时期的船只,当然是装备火炮的。
郑和下西洋
等到永乐驾崩,继位的明宣宗只派了一次远洋船队,就停止了探索大洋的脚步。后来,在明朝中期,有个叫做刘大夏的官员,把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给销毁了!因为按照他的说法,下西洋之举动,不但不能给朝廷百姓带来实际的收入,反而要花巨额的金钱来建造供养这批船队和水手,实在是得不偿失。
郑和船队
所以,明朝后来再也没有下过西洋,就连郑和宝船的资料也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反正,咱就老老实实搞农耕吧。把郑和下西洋的资料销毁,是明朝做的一件大错事。这样,后人就无法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了,要搞远洋航行,只能又一次从零开始。
郑和下西洋航图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农耕经济碰上连年天灾,灾民被饥饿驱使,终于举旗造反,最后埋葬了明王朝。只是胜利果实被满清给夺取了。
所以,明朝后期的水师,有了红衣大炮,也装在侧舷,但是只装了一排,后来也没派上大用场,直接被湮没在历史中了。因为我们的历史上的王朝更替,历来是以陆军为主导,基本没海军/水师什么事儿。
到了清朝初年,郑成功以台湾为基地,不断派出船队进攻陆地。清朝骑兵还可以,但是打水战,本事就稀松。可是清朝有绝户毒计啊,颁布禁海令,沿海20里的居民全部内迁,所以郑成功的船队登陆之后,很难找到补给和内应, 慢慢地就被削弱了。
后来清朝收复台湾,依靠的主要是施琅带领的水师。而这个施琅原本是郑氏手下的大将,因故不容于郑氏,故而降清。这个人很了得,有了这个人的带领,清朝才建立了优秀的水师。
施琅塑像
待到台湾平定,水师的地位又下降了。反正,就那些小木船,每个船装几个小火炮,够用就行。这种情况,直到清朝后期,有寇从海上来,方才让清朝君臣清醒,开始了建立现代海军的尝试。后来的北洋水师,南洋水师都挺牛,只是。。。这段不说了。,
北洋水师
所以,在明朝时期,本来已经打下远洋海军的基础,却因为人事代谢,政策转变,被自动放弃。清朝前期的时候,为了收复台湾,也成立了有力的水师,却因为收复台湾之后,丧失了作战目标,而逐渐荒废。
这两个大机遇,从后世看来,是很好的机会。只是我们是农耕民族,农耕立国,朝廷要的是每年收取老百姓的田赋银子,然后花钱就行了。至于探索世界,我大清朝/大明朝就是天下的中心,你要把地球仪送给老佛爷,老佛爷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几十上百个番邦国家,大清只是世界的一隅,还不得气得把你押送菜市口给一刀了结了?
所以,在我说的这两个时代,其实如果进一步,就可以发展出侧舷多层齐射的早期风帆战列舰,只是,历史没有向这方面发展。因为我们的大陆产出的物产已经足够丰富。而搞起这些的,都是那些初始版图很小的国家,物产贫瘠,为了发家致富,也就走上了海上寻富的险途,以致后来在全球占领了好多殖民地。
风帆战列舰 主要特征是高高的桅杆,和侧舷无数的火炮窗口
而换做是大清/大明的皇帝,会搞殖民地这套吗?答案是不会的。只要每年来送点贡品,然后赏给这些献贡的国家的礼品会更多。咱们古代历史上是这样的干法。其实,我们的人心很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