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中通道即将通车的历史时刻,“湾区光谷”从中山启航,为湾区光学信息产业协同打开新天地——
3月28日,2024年“投资中山”招商推介系列活动暨第十一届中山人才节拉开帷幕。活动上,“湾区光谷”的推介亮相成为瞩目的焦点。
火炬高新区推介“湾区光谷”。
作为中山市“新十大舰队”产业集群组成部分,中山光电光学产业在成像及光电子产业细分领域,占全国市场一半份额。“深中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当下,中山在火炬高新区谋划开拓20平方公里产业发展新空间打造“湾区光谷”,建设大湾区高水平光电信息产业集聚区。“湾区光谷”为何从中山启航?“湾区光谷”崛起,将为中山乃至全省带来什么?
院士加盟
“智”联湾区
“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中国光学之父、长春理工大学创始人王大珩的这句话言犹在耳。从东北工业基地的光学摇篮,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光电人才培养基地,一束“光”穿越半个多世纪时光,历史又一次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耦合——
犹记得三年前的3月28日,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下称“长理工中山研究院”)签约落户火炬高新区,成为全市首个高精尖领域硕博联合教育培养基地。一个是寻求突围路径的国家级高新区,一个是寻求切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新赛道的高校;一个拥有良好的光电产业基础,一个拥有顶尖的光学研究成果,两者一拍即合。
三年的时间里,长理工中山研究院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进50多位博士人才,建立了13个重点实验室,并孵化了15家科技型企业,“政产学研”融合发展结出硕果。
今年3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会林领衔的海洋光学探测与工程应用院士工作室,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领衔的激光与光电子前沿应用技术院士工作室正式揭牌,入驻长理工中山研究院。两位光学领域知名院士的加盟,再一次为“湾区光谷”建设点燃智力引擎。
院士工作室授牌仪式。
打造“湾区光谷”,为什么是中山先行先试?姜会林表示,多次来火炬高新区考察后,当地光电产业基础和企业发展活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联合光电突破“卡脖子”技术,高倍高清变焦镜头连续多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超70%;通宇通讯打破进口天线价格垄断,公司产品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舜宇光学专注于“超高精密光学镜头”的研发和生产,凭借技术跻身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在这里,一束光,可以变换出万千创新因子,汇聚成日渐闪耀的产业集群。经过30年的发展沉淀和深耕培育,火炬高新区先后获批“中国电子(中山)基地”“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称号,初步形成了高端科研机构引领、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大中小企业梯度发展、科技金融活跃的良好产业发展生态。
“我们要不忘昨天,干在今天,想着明天!”姜会林认为,打造“湾区光谷”,是中山拥抱新质生产力,谋求光电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中山不仅需要利用好传统产业基础,更要站在“追光”的前沿地带。
在与联合光电董事长龚俊强交谈的过程中,姜会林建议企业向“新”看,比如将光学镜头加工延伸到光学仪器研制领域,将新型光电显示延伸到沉浸式显示领域等,进一步提升产品创新力,向产业高端价值链迈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
发挥火炬高新区的光电产业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这也是姚建铨选择中山的重要目标。院士工作室建成后,他将带领团队瞄准海洋光学、空间光学、医药光学等新兴技术领域,利用长理工中山研究院的平台,打造“引进一个人才、带领一支团队、推动一项产业”的生态圈“磁场”,促进更多光电创新成果在中山落地。
聚光成“炬”
创新沃土
长春理工大学求学、海外深造、中山创业、公司承担多个重大科研项目……青年科技创业者王奔的“追光”故事,每天都在“湾区光谷”上演。
这样的案例在中山“光学圈”并不少见。“大院大所”平台赋能之下,火炬高新区已形成了多层次、全链条、广覆盖的育成体系,包括孵化载体建设(含重点孵化载体)、企业培育、平台服务、产业链接、金融支撑、人才集聚等,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走上创业路。
除了孵化企业外,长理工中山研究院还与火炬高新区企业宏景光电、华快光子、香山微波、铟铌雷斯等建立了联合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致力于打造一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助力中山培育新质生产力。
载体建设上,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新校区正在快马加鞭建设当中,规划包括行政、教学、科研、活动中心、宿舍、食堂、体育馆等,总建筑面积超14.6万平方米,可容纳千名硕博人才。此外,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在内的8个国家级孵化器,面向海内外持续靶向引进光电信息领域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科技人才。
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新校区建设效果图。
平台服务上,火炬高新区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张企集团专门对口服务光电产业,提供涵盖产业发展、人力资源、金融资本、企业运营、交流合作、生活配套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金融支持上,火炬高新区设立联合光电基金、联芯基金、联电基金等基金拟投项目,瞄准光学传感、光学显示、激光应用、ARVR应用等前沿领域,主要为区内龙头光电上市公司联合光电公司上下游企业及其相关产业链服务。
2023年5月,以王大珩院士命名的大珩光电论坛也永久落户中山,构建起湾区以及全球光电领域人才、项目、企业交流融合平台,推动光电创新要素集聚中山。
聚光成“矩”,厚积薄发,中山光电产业迎来从量变积累到质变跳跃的突破点。接下来,火炬高新区将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推动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打造人才汇聚的高地、科技创新的高地、成果转化的高地,为打造“湾区光谷”奠定扎实的基础。
千亿产业
万亿梦想
在中山光电光学行业流传一句话:“湾区光谷,千亿产业,万亿梦想”。如今,中山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个梦想——
在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中山提出举全市之力打造“湾区光谷”。深中通道今年6月通车,深中一体化步伐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光电信息产业加速融合发展;火炬高新区统筹民众街道深入推进,万亩产业空间描绘了千亿集群的蓝图,中山光电信息产业迎来“二次腾飞”黄金期。
深中通道通车在即,火炬高新区将提供工业用地、工业厂房、工改载体、高端孵化平台等多类产业空间,聚焦光电设备、医工结合、新一代光电元器件、光电显示、激光应用、光电软件等六大重点领域,大力招引深圳优质光电产业项目。
当前,已有一大批高精尖优质光电产业项目陆续落地签约,如全国十大电视制造出口商彩迅工业、全球重要“光显融合”模式探索者洲明科技、LCOS芯片国产替代高科技项目——芯鼎微等等,争先抢滩“湾区光谷”投资机遇。
更大的产业空间已就位,火炬高新区规划20平方公里、超3万亩产业平台,提供多类型空间载体,力争三年内整备超5000亩产业用地;提供70万方可拎包入住的厂房,以及超30万方的高端孵化载体。
更大的发展目标在前方,此次推介会明确了“湾区光谷”的三大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光电信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策源地、未来产业聚集地和创新人才向往地。中山力争到2026年实现光电产业总产值破千亿,再用3到5年时间实现营收翻一番,高新企业超过500家,研发占比超8%。
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眺望前路,中山光电产业底气十足: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冉冉升起的“湾区光谷”必将成为一片创新热土,续写永不落幕的“追光”传奇。
【采写】南方+记者 杨慧荣 通讯员 肖晨茜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作者】 杨慧荣;叶志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