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中,为了皇位手足相残,父子相杀的事情没少出现过,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在皇室,亲情是再淡泊不过的事情了,对于皇室子弟来说,没有什么是比权势更加重要的东西了。然而身为皇帝的明景帝朱祁钰在听到自己的哥哥夺去了他的皇位之后,居然只是轻轻的说了个好字,这简直是匪夷所思,就算是脾气再好的皇帝,估计也做不到朱祁钰这么洒脱吧,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朱祁钰对待篡位的哥哥是这个态度呢?
明英宗被敌军俘虏
曾经强盛的大明王朝,在历经土木堡之变之后,迅速的走向了下坡路。这场由帝王亲自上阵的战争,葬送了大明近30万精锐部队,就连统帅明英宗也被俘虏了。这件事情给明朝皇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最终还是兵部尚书,于谦站了出来,力排众议,上书孙太后,立朱祁钰为皇帝,这才让大明的天下暂时安稳了下来。
在明英宗被俘虏的同一年,他的异母弟弟明景帝朱祁钰正式登基。和许多皇帝一样,在登上皇位之后,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更加稳固,朱祁钰采取了不少措施,最后还是在孙太后的坚持之下,才不情不愿地让自己的侄儿也就是原来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当了太子。
因为心中不情愿,所以朱祁钰一直在寻找,可以废除朱见深太子之位的机会,毕竟谁都想将皇位交给自家儿子。就在他苦思冥想着,如何从朱见深那儿夺回太子储位的时候,他那个被俘虏到敌军的哥哥朱祁镇回来了。
虽然坐上皇位没多久,但是朱祁钰半点都舍不得自己屁股下的宝座,他本想杀了朱启,正一了百了,但又怕悲伤弑兄的骂名,最后也只是不痛不痒的封朱祁镇为太上皇,将他圈禁在了皇宫。当时谁也没有想到,那个被俘虏到敌军阵营的皇帝,居然能够在有生之年重回皇室,并且夺回了自己的皇位,然而在听到哥哥篡位的消息之后,明景帝也只不过轻轻的说了个好字。
朱祁镇蛰伏多年复辟成功
即使朱祁镇这个时候已经回来了,但显然朱祁钰根本就没有将他放在眼里,在这之后,周琦玉随便找个理由,便将原来的太子朱见深废除了,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然而费尽心思的他,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居然是个福气薄的,刚刚登上太子还没有一年的朱见济,就因为身患重病,在六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为儿子谋划了那么多,结果儿子却夭折了,这让朱祁钰受到了重创,身子一下子就垮了起来。就算太医院每天都辉煌的调理身体,但也架不住皇帝的身子变得越来越差,最后只能缠绵病榻。俗话说得好国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钰的身体状况,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但太子之位一直空闲,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着想,于谦再一次站了出来,请求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然而这封请封朱建生的奏折,还没有递出去,就发生了著名的夺门之变。
身为太子太师的时候,一直与两袖清风的于谦不对付他,怕朱祁钰驾崩之后,于谦狠狠的压上他一头。因此便将宝压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身上,无独有偶,他们这帮人发动政变的时间,居然正好是于谦拟定奏折的时间。
石亨与大宦官曹吉祥里应外合,再加上有徐有贞的帮助,很快就将朱祁镇从深宫中救了出来,他们几人飞快的往奉天门赶去,将久居深宫的朱祁镇扶上了皇位,等到早朝群臣发现龙以上换人时已经来不及了,众人在兵剑的逼迫之下,只得向朱祁镇行叩拜之礼,认下了朱祁镇这个皇帝。在经历长达八年的幽禁生活后,朱祁镇终于夺回了他的皇位。
明景帝为何说好
早朝的钟声响彻整个皇宫,即使是身在病榻上的朱祁钰在听到这个声音后,也从长久的昏迷中醒了过来。他急忙抓住身边的侍卫,问侍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怎么他人没有到朝堂上,早朝就开始了,难不成是于谦按耐不住篡位了吗?侍从望着眼前着急的明景帝,咬咬牙说出了太上皇复辟的消息。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朱祁钰非但没有表现的暴躁狂怒,反而是失神的说道,原来是哥哥重新做了皇帝,好。说完朱祁钰便一头昏了过去。可能在朱启玉的心中,早就已经对抢了哥哥皇位这件事情愧疚不已,尤其是在儿子已经生死的状况之下,他更是了无牵挂,所以才能够面对哥哥篡位,说出了好字。
在重回王位之后,朱祁镇开始一一清算,他先是安抚了受惊的家人,将放弃前世重新立为皇后,将儿子朱见深重新立为太子。接着就开始虽然一众有从龙之功的大臣。一直和于谦不对付的石亨在被封为中国公后,便不断地向皇帝进献谗言,表示于谦才是那个让他失去了皇位的罪魁祸首,朱祁镇对石亨这个帮助他重回皇位的人很是信任,没经调查就直接将于谦处死了。
直到后来孙太后拉着他的手,哭着对他说,于谦在过去究竟做了怎样的好事,才深深的后悔起来。顺带一提,当时朱祁镇还闹了一个大笑话,原来他的弟弟朱祁钰还是名义上的明景帝,也就是说,当时的紫禁城有两位皇帝,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后知后觉的朱祁镇柠檬废除了朱祁钰的皇位将他贬为郕王,后来朱启正在,听到弟弟的身体有了好转,就直接派人将他杀死在了病榻前,而彼时的朱祁钰,才刚刚过了而立之年。
结语
不知道朱祁钰在生命最后一刻有没有后悔过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在与哥哥这场皇位争夺战中,他失去了曾经要好的兄长也失去了唯一的子嗣。朱祁镇看似是这场争夺战最终的胜利者,但一个亲手杀了自己兄弟的人,余生又能过得有多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