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孙淼 通讯员 尹士平 济南报道
众所周知,食盐加碘是WHO等国际组织推荐的预防碘缺乏病的措施。我国采取全民食盐加碘政策,使我国基本上消除了碘缺乏病。由此可见,加碘食盐可是个“好东西”,但“好东西”却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一般人群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碘缺乏地区,每天从饮水中获得的碘量约为10μg;一般人群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碘量约为25~50μg;如果不特殊增加富碘食物,则一般人群每天从食物中和饮水中获得的碘不能满足人体需求,因此生活在碘缺乏地区的一般人群需要食用加碘食盐。
生活在高碘地区的人群
生活在水源性高碘地区的居民,从饮水中已经摄入足量甚至过量的碘,因此这部分居民应食用未加碘食盐。
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群
虽然,沿海地区生产海带、紫菜等富碘食物,但当地居民食用频率和食用量都较低,沿海地区居民膳食中的碘大部分来自加碘食盐。如果沿海地区居民食用未加碘食盐,其大部分居民的碘摄入量就会低于国际组织和我国推荐摄入量,发生碘缺乏的风险很大。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食用加碘食盐以外,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碘呢?
富碘食物:不同食物含碘量不同,见《中国居民补碘指南》附录。部分海产品含碘量较高,如海带、紫菜、带鱼、干贝等。海带、紫菜含碘量最高,干海带能达到 36240mg/100g;其次为鱼虾蟹贝类(如干虾米类 983mg/100g、赤贝162mg/100g、花蟹45.4mg/100g、带鱼40.8mg/100g)。其他食品中,蛋类含碘量较高(如鹌鹑蛋233mg/100g、鹅蛋59.7mg/100g、鸡蛋22.5mg/100g);不同奶类含碘量差别较大,肉类含碘量在1.9mg/100g至4.5mg/100g之间;植物类含碘量最低,特别是水果和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