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是你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近日,潮安区大尖岭山4岁走失女童的父母向潮州市3支民间志愿救援队伍赠送锦旗。
大尖岭山4岁失联女童成功获救。受访者供图
这锦旗背后,是一场在统一调配机制下高效协同的20小时生命接力。7月19日至20日,面对狂风暴雨和险峻深山,潮州公安、消防依托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科学调度,多支民间志愿救援队伍闻令而动,迅速集结,与专业力量并肩作战,最终寻回失联女童。
这一成功救援案例体现了潮州坚持党建引领,悉心培育支持社会救援力量发展的成效。目前,在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的统筹指导下,潮州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各司其职,逐步在全市形成联动高效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在应急救援领域,潮州相关部门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对接、专业培训等举措,有力推动了民间志愿救援队伍的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使其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展现出过硬素质和强大战斗力,成为守护城市安宁的重要力量。
科技赋能构建立体救援网
“以前夜里在深山找人,就像在黑屋子里摸钥匙。”潮州市蓝天救援队队长陈锐标望着盘旋在训练场上的无人机,感慨道。如今,这些装有热成像镜头的“空中侦察兵”,让黑夜救援变得精准高效。
饶平县白云救援协会的水下机器人。叶彤 摄
为让民间救援力量更有序、高效地发挥作用,潮州于2024年出台《潮州市社会应急力量参与事故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指引(试行)》,将民间志愿救援队伍纳入全市应急“一盘棋”。政策加持下,各救援队积极链接热心企业资源升级装备,织就一张覆盖“天空、陆地、水域”的立体救援网。
森林防火,未雨绸缪。潮安区山豹救援队队员们背着仪器,花了几个月时间,一步一步丈量龙坑山,精心绘制出一份特殊的“森林导航图”。图上,地形起伏、水源位置、隐患点标注得一清二楚。“这图就像给森林装上了‘GPS’。”队长陈少鹏指着地图说,“这些年,多亏了它,帮我们提前发现并化解了好几次可能酿成大祸的火险。”
视线转向水下,科技同样是破局的关键。由饶平县白云应急救援协会引入的水下机器人,能潜入指定深度进行探测。“以前潜水员下去,视野受限风险大。现在有了这个‘搭档’,搜救更安全高效了。”会长林来歆感慨道。自2024年以来,该队伍通过这台水下机器人已成功完成多次水下搜救任务。
系统培训锻造专业队伍
过硬的救援本领,离不开千锤百炼。为了让队员们能应对更复杂的险情,在潮州市应急管理局和市委社会工作部积极牵线搭桥下,今年5月,潮州多支民间志愿救援队伍的骨干们走进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进行了一场“真枪实弹”的高规格集训。
民间志愿救援队员在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接受培训。叶彤 摄
“平时练得最多的是平缓水域,这次直接上‘高速流水’模拟!”饶平利民救援队队长林鸿文回忆起模拟3米/秒流速的急流救援训练,依然很兴奋,“练熟急流中舟艇停靠,真救援时心里有底,能更快救人!”
“救援技能就像拼图,少一块都可能功亏一篑。”陈锐标翻开自己的训练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山野搜救、心肺复苏、消防救援等20多项技能要点。作为潮州市蓝天救援队队长,他总是先学一步,再手把手教给队员。除了本职工作,他把大部分时间都扑在救援队,“多练一分,救援时就多一分底气。”
潮州市蓝天救援队队员进行日常训练。受访者供图
常态化训练是队伍保持战斗力的秘诀。每支民间志愿救援队伍都会定期开展体能训练和户外拉练。近日,刚协助组织潮安区2025年基层水上救援抢险救灾技能大比武活动的山豹救援队队员们,又踏上了梅州火滩溪谷的户外拉练。“在湍急溪流中练协作,比任何模拟都管用!”队长陈少鹏擦着脸上的泥水说。
用行动守护生命与团圆
漫步韩江边,崭新醒目的橙色救生圈引人注目。这是潮州市弘德寻失志愿者联合会在潮州公安等相关部门的统筹支持下,近期新安装的救生圈,并连着长长的救援绳。“它们就像江边的‘无声守护者’,如果有人落水,或许就能抓住这根‘救命绳’。”会长陈顺民解释道。自2023年以来,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联合会已在韩江两岸安装了300多个救生圈,今年又新增了23个水上救援登陆点。
在寻失救援领域,潮州市弘德寻失志愿者联合会同样成绩亮眼。该联合会聚焦未满12周岁儿童、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及特殊群体走失协寻,以“爱心接力,助爱回家”为核心开展工作。截至2025年3月,累计受理求助2600宗,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寻回2508人,寻回率高达96.46%。凭借着突出的贡献,这支队伍近日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去年还获得了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的荣誉。
“我们找回的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完整的家。”会长陈顺民介绍,联合会通过与公安机关信息共享、跨区域公益组织联动及常态化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寻失效率,让更多家庭重获团圆。
潮州市蓝天救援队进山救援。受访者供图
而这样的守护,只是潮州社会救援力量日常行动的一个缩影。一次次闻令而动,一次次向险而行,他们用行动交出了令人安心的“生命答卷”:截至今年5月,潮州市蓝天救援志愿者协会已累计完成1046次救援任务,其中292次深入水域,103次挺进深山;截至去年底,潮安区山豹救援队开展公益活动超过2800场,山地救援230余次,水域救援220余次,扑灭山火50余场……
■暖心故事
韩江急流中的生死营救
市民与志愿者联手救下野泳者
7月初,韩江潮州供水枢纽附近水域上演惊险一幕:两名游泳者因水流过急无法靠岸,被洪水裹挟着冲向巨大的枢纽水闸,命悬一线!
当日下午,急促的报警电话打破了宁静。潮州市弘德寻失志愿者联合会会长陈顺民接到警情通报后,立即在救援群发出指令,同时驱车飞驰至码头。
时间紧迫,水流异常湍急,两名遇险者距离水闸已不足百米!陈顺民顾不上喘息,抓起救生衣和智能无人救生艇便独自登上了救援快艇。
千钧一发之际,在码头附近经营烧烤摊的市民洪素歆目睹了陈顺民独自行动的焦急。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帮忙解开快艇缆绳,果断跳上船喊道:“救人要紧,我跟你去!”
陈顺民和热心市民联手救下野泳遇险者。受访者供图
快艇疾驰向险境。陈顺民紧握方向盘搜寻,终于在距水闸上游仅约100米的汹涌水流中发现了精疲力竭的两人。快艇迅速靠近,陈顺民与洪素歆合力先将一名年长者拽上船。另一名较年轻者试图自行游近。
“危险!抓住这个!”陈顺民果断将智能无人救生艇精准抛向年轻男子,试图提供浮力。然而水流过于凶猛,无人艇也难以完全稳住对方。危急关头,陈顺民迅速抛出救生绳,“套紧!快!”男子死死抓住绳索,陈顺民驾船稳住方向,洪素歆奋力拖拽,两人拼尽全力终于将遇险者拉上了摇晃的快艇。
惊魂未定的两人安全上岸,浑身湿透,大口喘着粗气。获救者杨先生后怕不已:“多亏热心人报警,救援船来得快,捡回一条命!”他心有余悸地告诫:“水利枢纽附近的水太急了,千万不能靠近!”
饶平暴雨内涝 生命接力不断
“练为战,战必胜。”7月22日凌晨,饶平强降雨引发内涝,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在晨曦中展开。
天刚亮,饶平县众爱义工协会救援队接到急电:“黄冈镇霞西村进水,村民被困!”队员们扛起冲锋舟顶风冒雨驰援。村道已成河道,积水没腰,他们跳入浑水推舟搜救,对不舍离家的老人耐心安抚,往返转运受困人员。
饶平县众爱义工协会救援队队员转移受困老人。受访者供图
多方救援力量同步集结:清晨6时49分,饶平县利民应急志愿者协会接报后,5名队员11分钟内抵达城北居委会,在竹仔林、拥军路地下城转移群众;上午7时,饶平县蓝天救援志愿者协会5名队员调度一艘冲锋舟赴下市社区,以专业设备探测水深开辟“生命通道”;上午8时,饶平县白云应急救援协会12名志愿者抵达,分两组转移群众、协助排涝。
当最后一位村民被安全转运到安置点,队员们浑身湿透,累得几乎站不住。“看到大家都平安,再累也值了!”众爱义工协会救援队副队长张锡钦抹掉脸上的水,疲惫却满足地笑了,道出所有救援者的心声。
记者手记
平凡身影织就“平安网”
行走潮州,总能在细微处触摸到安全感的温度。
台风天里,民间志愿救援队员们在深山密林中搜寻走失女童的身影;寻常日子,寻失志愿者奔波在街巷,帮焦急的家庭找回至亲。韩江边,橙色救生圈连成防护网;山林间,防火队员踏查隐患的脚步从未停歇。
这些场景背后,是社会民间应急力量协同共治的生动实践。民间志愿救援队员们带着热成像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装备冲锋在前。他们或许是经营烧烤摊的店主,或许是下班赶来的上班族,却在危难时刻拧成一股绳。
从深山到水域,从应急救援到日常守护,潮州民间应急力量织就的安全网,早已融入城市血脉。当“专业”遇上“热忱”,当“体系”对接“民心”,这份保障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护着一城烟火气岁岁平安。
南方+记者 叶彤
【作者】 叶彤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