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除了皇帝,那就是一众藩王最大了,藩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仅拥有自己的封地,还能自行发展,甚至势力超过皇帝都有可能。同时藩王也分为异姓王,这种藩王大多是开国功臣,但是异性王却始终受到皇帝的猜忌,当年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各路侯王全都被杀,朱元璋带领的一众老臣也被各种罪名抄家,其实这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着想。但是到了清朝,除了清朝初期有三藩异性之外,后期基本没有藩王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一,利益平衡,哪个皇帝不是儿女成群(赵构除外),但是老皇帝去世后皇位只能给其中一个儿子,其他儿子怎么办?他们就不想当皇帝吗?万一眼红帝位怎么办?所以新皇帝给他们分配地方,让兄弟们去别处做藩王,这也是为了让其他兄弟心理平衡:我虽然不能做皇帝,但我也是一个“土皇帝”了。兄弟们心安了,新皇帝的位子就坐得稳了。
第二,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在唐朝之前,是没有三省六部制的,皇帝一个人就要管理那么政务,怎么忙的来?你看看雍正,一年只给自己放假两天,一天只睡四个小时,最后把自己给累死了。皇帝除了政务就不要享乐了吗?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皇帝把手中的权利分配出去了,让自己这些兄弟帮忙管理,每年只要按时来京城汇报工作就行了,但是这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
弊端是什么呢?就是藩王手中的权力太大了,他们能在自己的封地搞建制,能自己组建军队,一旦藩王发展起来了,就会威胁到皇权,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乱就是最好的说明,还有明成祖朱棣,朱元璋一死,立马就起兵谋反了。所以清朝的时候,历代皇帝为了避免这种隐藏的祸乱,直接把一众兄弟绑在了京城,只给个爵位,不给他们封地,至于政务,自然有六部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