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千年之前的兵圣在春秋时候,就严厉指出了统帅可能会犯的一个严重的错误,即不胜其忿而命令士兵攻城,最后导致哀鸿遍野,而依旧无法攻下城池。
孙武为何反对攻城略地,除却生命可爱可贵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从城市诞生之后,围绕城市而做出的各种保护措施随之而诞生。
如秦朝定都咸阳,绝非仅仅是为了东征六国,主要原因是咸阳的地理位置,咸阳位于关中平原,四面环山,通向六国的唯一关口就是函谷关。
只要函谷关牢牢在掌握在秦国手中,便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就孟夫子所言的天时不如地利。
然而,一座城市仅仅拥有地利是不够的,咸阳城坐享天下地利,结果不还是败给了西楚霸王项羽吗?
因而西汉的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仁义不施则攻守之势异也。
仁义就是人和,失去人心再牢不可破的地利也会从内部裂开口子。只是这里的“人和”不是孤立的存在,必须配合相应的地利和天时,才能永葆王朝无恙。
守江山难于打江山,而对于古代社会,守江山中最艰难的一个环节就是城池的建设。
西汉定都长安城,长安取得就是长治久安的意思。既然渴望得到一个长安的结果,就不能光空喊口号,要具体到每一个环节。
比如城池的设计和城墙是建设。如今媒体发达,各种影视剧的演绎使得城墙攻坚的场面呈现在荧幕之上。
在看到盛大场面之余,各位是否怀疑过画面的真假呢?
中国古代的城市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城称呼为郭。《木兰辞》提到过“出郭相扶将”,意思木兰的父母十几年没有见到女儿,听闻女儿回来从内城走向外城的城门,足见对女儿的怀念。
而王公贵族往往住在内城当中,外城有城墙,城墙厚重,具有不可忽视的防御作用。如今保留比较完整的城墙在今天的陕西西安。
西安的城墙到底有多厉害,据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的炮火都无法直接穿透。古人在建设城墙的时候自是没有预想到后来热兵器的出现,不过这恰好从侧面说明古人的智慧。
除却城墙之外,城门也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很多影视剧都演绎到士兵们驾着云梯行走在纷乱的战场,云梯到来城墙底下,士兵们蚂蚁一样攀附着登上城墙顶端。
顶端的防御力量则不停地射箭、放滚木、丢石头,以防止敌人的进攻。
不免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难道不能直接进攻城门吗?非得如此大费周折。
城门乃是以木头打造,直接用火攻的办法,烧掉木门,千军万马一股脑冲进城中,岂不是会少去许多伤害?
古代经过上千年演化的军事技术,与今人脑海中的个人臆想有着极大的不同。
首先,每座占据战略要地的城市都有护城河,护城河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要点是保护城市,第二要点是及时扑灭城中可能出现的火灾。
其次,古代的城门并非普通木头所制,而是由枣木和铁桦木锻造而成。这种木头质地坚硬,极不容易燃烧,同时木头的外部又有铁皮包裹,铁皮上有铆钉紧紧固定。
因而火烧城门是一项耗费时间的工作,聪慧的将领不会做出类似的蠢事。
另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城门之后不是梦想中的主城,将士们会进入一处名为瓮城的地方。
瓮城是何意?成语瓮中捉鳖是褒义词吗?贬义词,是敌人被重重包围,插翅难逃。
因此,燃烧城门是下等的办法,用撞木攻击也城门也并非良策。晚清重臣之一的曾国藩也遇到过攻城的难题。
当时太平天国的盘踞南京,南京做为十六朝古城,城墙坚固,据传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加固城防,利用计策赚来沈万三的聚宝盆。
聚宝盆乃天下至宝,加上南京本身所具备的形胜,使得此地虎蟠龙居,易守难攻。
曾国藩思虑良久,决定利用最原始的土遁法,即利用挖地道的方法,从地下进入南京城,方法虽笨一些,但是出其不意,最后重创太平军。
往前追溯数百年,明朝的太监曹吉祥和曾国藩有着天壤之别。明英宗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后重新登基,曹吉祥担任秉笔太监,手中权力极大。
一介太监,竟然慢慢地多了另外一层心思,渴望坐到龙椅的位置。
然而,放眼天下,太监登基者好似没有几人。于是他找到手下的谋士,暗暗问道:“历史上可有太监当天子的吗?”
谋士深谙曹吉祥的心理,微微一笑,回复道:“三国时期,曹孟德。”
曹吉祥得到满意的答案后,开始谋划夺权篡位。外部联合大臣,内部决定攻击城门,直接擒获帝王。
在攻城的时候,他们的选择就是火烧城门,城门被毁坏后经由烈火燃烧,迅速发展成熊熊大火。
滑稽的一幕发生了,大火不但使得对方不敢靠近,连自己不能近分毫。结果他们被迅速赶来的平叛军所消灭。
所谓的谋权篡位完全成了一处历史上的闹剧。
因此,切莫忽视古人的智慧,毕竟上千年攒下的智慧并非浪得虚名。就像矗立在崇山峻岭之上的万里长城,目的就是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
虽说秦朝时期修筑的部分大多已经损坏,如今留在我们的眼前的完整城墙大都是明朝修建,但是明朝距离今天也有七百年左右的历史。
七百年依然坚固如初,难道不恰恰说明古人技艺之精湛吗?所有任何结论的得出必须依靠史实和文物,只有他们能证明结论是否正确,而不是影视剧中精彩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