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三年多,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越来越大,几乎涵盖了银行、科技、能源乃至体育文化等各个领域。这场战斗的背后,有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为何西方要对俄罗斯施加如此严厉的压力呢? 回顾历史,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并没有现在这种“战斗民族”的强硬态度。当时的叶利钦领导着一群政治家,确实希望能向西方靠拢,甚至梦想着能够加入欧盟,成为“欧洲的好学生”。他们遵循西方的建议实行“休克疗法”,结果却导致了经济崩溃,卢布贬值,普通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他们口口声声支持民主改革,实则在背地里却全力推动北约的东扩,完全没有给俄罗斯留任何面子。
1999年,北约出手轰炸南斯拉夫,给俄罗斯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南斯拉夫历来被视为斯拉夫民族的兄弟国,他们在东正教的信仰上更是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然而,北约的军事行动及其随之而来的毫无预警的干预方式,让俄罗斯失去了能够有效反抗的筹码,尽管他们在外交上付出了努力,却全然无果。 更让俄罗斯愤怒的是,在科索沃独立后,美国迅速给予承认,而在克里米亚进行公投时,却又指责其“违反国际法”,这种明显的双重标准让人咂舌。此后,俄罗斯的决策层彻底醒悟过来:西方根本没有意图让你融入他们的体系,反而是越希望你消亡,他们才会越舒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约逐步向东扩展,将波兰、捷克、波罗的海三国纳入其势力范围,更是将导弹系统部署至加里宁格勒的边界,这种看似挑衅的行为,分明就是将火枪对准了俄罗斯的头。 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自然不能坐以待毙。2008年,格鲁吉亚发起挑衅,2014年克里米亚回归,而2022年全面冲突的爆发,每一步都是被逼迫而产生的结果。西方总是高举“主权不可侵犯”的大旗,却是自己频频进行诸如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的军事干预,借着“民主”的名义进行颠覆与侵略。虽然俄罗斯并非完全无辜,但它也并非生来便好斗。它最终意识到,想要赢得尊重,仅仅依靠友好和妥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展现出足够的实力,才能让别人愿意敞开门来进行对话。 更深层次来看,这根本不是简单的“民主对抗专制”的斗争,而是地缘政治的零和博弈。美国需要一个敌人来维系北约的存在,而随着冷战时期苏联的解体,塑造一个“新苏联”的需求愈发迫切。作为拥有17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1.4亿人口、全球最大天然气储备,以及几千枚核弹头的国家,俄罗斯即使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依然让西方难以安心。 有趣的事情是,随着制裁的加剧,俄罗斯却越来越倾向于与东方国家建立紧密的贸易合作关系。如今,中俄之间的贸易额已接近3000亿美元,人民币结算、以能源换商品、联合军演的常态化等等,都是显而易见的发展。此外,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的扩员,无疑都是为了应对西方对其孤立的企图,最终促成了“去美元化”的先锋形象的形成。 对于西方而言,制裁的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反倒是自身难以承受的后果越来越明显。德国面临工厂倒闭,法国的通货膨胀飙升,普通民众甚至在寒冬中不得不节省取暖费用。制裁工具变成了一把双刃剑,割伤了对手,也伤及了自己。归根结底,现实的竞争依旧是实力的较量。俄罗斯用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期望别人的善意远不如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而西方所建立的“规则霸权”则开始逐渐被现实撕扯得体无完肤。多极化的趋势不仅是未来的预想,它已经在当下悄然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