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公布《剑桥词典》新收词汇,因网络动画而走红的无厘头词语“斯基比迪”(Skibidi)赫然在列。对此,部分语言专家并不买账。他们指出,这会变相助长年轻人的“脑腐”。实际上,脑腐也是一个让不少人不明所以的新词汇,《牛津词典》去年将“其(brainrot)评为年度热词,借以感慨信息碎片化、内容低质化的短视频,已经造成人们精神或智力退化。
如何看待层出不穷、形态万千的网络热词,如何守护语言净土同时又维护其发展的活力,其实也是中文世界持续热议的话题。
应当看到,社交媒体真正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场景与生活方式,而语言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变化。比如短视频、直播平台崛起,影响了日常购物方式,催生出“直播带货”行业;平台影响了娱乐消遣方式,于是“微短剧”产业应运而生,“电子榨菜”遍地开花;平台还影响了通讯交流方式,“连麦”拉近了陌生人之间的距离,而算法构筑的“信息茧房”又阻隔了人际交流。
社交媒体产生的更深刻影响是在观念层面。互联网1.0时代诞生了“粉丝”一词。进入社交媒体时代,通讯变革让粉丝群体的组织动员更加高效,也让群体间的精神联结更加牢固,所以追星从“粉丝”的个体行为演变为“饭圈”的集体行为。当下,“饭圈”这一概念又发生了变异。阵营思维、对立情绪蔓延至各个领域,“饭圈化”成为值得警惕的现象。
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新词新义、网言网语的背后,是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许多新词在社交媒体上的高频传播,为语言表达带来新鲜活力。但社交媒体上也不乏黑话烂梗。“尊嘟假嘟”“XSWL”等简化、异化表达,不仅侵蚀语言自身的美感,也给不同群体间的沟通制造障碍,甚至还可能成为不良文化的载体。
既要拥抱不断涌现的网络热词,又要防止黑话烂梗泛滥,如何实现?《剑桥词典》在阐述新词收录理由时,特别提到政要名人、官方机构的使用情况。换句话说,当一个新词进入官方叙事,或得到主流舆论加持,其影响力将倍增。相比之下,那些完全流行于某些特定群体或领域的热梗新词,更像一种亚文化,也更容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我们提倡表达创新而又呼吁警惕黑话时,其实也是在对主流叙事者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机构、媒体的“玩梗翻车”偶有发生。比如,在报道火箭发射时,有媒体使用“好看到原地爆炸”,引发舆论风波。再比如,“鸡你太美”这个涉嫌侵犯明星个人权益的烂梗,也一度成为社交货币,活跃在某些官方公众号的评论区里。
这些“翻车”事件,起源于主流叙事者的“主动下沉”,反映出机构、媒体对“5G冲浪”的重视。然而,“下沉”应有限度,“冲浪”也不等于随波逐流。主流叙事者理应遵循更自律的语言规范,在创新表达上掌握好分寸,不能无底线地玩梗,不能无原则地接梗,更不能成为“脑腐”的助推者。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语言也是一样,网络词汇之变出自社会生活之变,网络词语之新源于时代发展之新。充分发挥主流叙事者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才能推动语言文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