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聪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今年以来,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我国就业实现良好开局,保持总体稳定。
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大省,广东如何更充分、更高质量书写这一份“就业答卷”?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杜敏琪给出了广东的答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多元化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义非同一般,难度也非同小可。将“高质量”与“充分”两个词并列,既强调充分就业,更强调高质量。二者两位一体,意味着当前对就业工作的要求并非单纯以“量”取胜,而需统筹考量就业质量,在数量与效益上相辅相成、协调共进。从扩容、提质两个关口突破,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寻找门路,有三个字很关键。
广东紧紧围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五方面重点任务,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深入实施“民生十大工程”就业领域五年行动计划,努力实现“就业稳、人气旺、经济活、事业兴”,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
广东将在推进“制造业当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广东”建设中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推动经济社会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建成超600个标准化就业驿站
广东有7.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7.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1323家博士后科研平台,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是培养和成就人才的沃土。
广东将围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大力度培养专技人才和技能人才,面向产业和企业进一步放权松绑,推动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落地见效,拓展职业资格认可和“一试三证”范围,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全面建成全省就业一体化信息平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破解“有活没人干”的问题,在数字人社建设中解决“有人没活干”的问题。
广东是就业大省,就业人口约7000万、占全国1/10,其中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总量近90万,广东同时肩负着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援藏援疆和稳住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的重要使命。
广东将进一步强化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基础保障和兜底功能,实施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建设行动,建成超600个标准化就业驿站和10家省级标准化零工市场。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在推动市场化社会化就业的过程中,注重营造公平有序就业环境,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实现“求职放心、就业安心”
“要使全体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必须让法律和制度为劳动者权益保驾护航,从而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杜敏琪表示,广东登记在册经营主体突破1800万户,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约1180万,劳动关系领域新情况、新问题较多,维护劳动者权益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广东将努力解决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企业同创,强化源头治理,营造和谐文化,扎实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用心用情拓展职业伤害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等试点,实施灵活就业人员等特定人员单项参加工伤保险办法,把更多群体纳入保障范围。
与此同时,广东将全面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推动治理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乱象,让“求职放心、就业安心”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编辑:严哲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