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观·非遗|新华社镜头里的春节》透过新华社的镜头,我们看到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非遗画卷徐徐展开。在热闹的街头巷尾,传统的舞龙舞狮欢腾跳跃,那灵动的身姿传承着古老的技艺与力量。精美的剪纸艺术在指尖绽放,一张张红纸变幻出各种吉祥图案,寓意着新年的美好祝福。还有那令人惊叹的糖画,艺人以糖为墨,绘制出栩栩如生的生肖或神话形象。这些非遗项目在春节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新华社的镜头精准捕捉,让人们感受到非遗与春节的深度交融,领略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蓬勃生机与独特魅力。
12月4日,正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浓浓的年味中
人们相互拜年、祝福新春
在返乡中慰藉乡愁
在团圆中释放思念
在欢聚中凝聚力量
新华社的这些照片
记录了一代代人的春节记忆
承载着对更加美好未来的期待
1959年春节,天津居民王德铸(左一)一家人在吃团圆饭。 新华社记者 盛果 摄
2024年2月9日,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一户居民在家中吃年夜饭。 新华社发(赵永章 摄)
1966年春节,江苏南京市民在夫子庙选购花灯。 新华社记者 汪文华 摄
1980年,浙江绍兴柯桥农民在购买年货。 新华社发
2023年1月10日,市民在云南昆明市螺蛳湾商贸城选购春节饰品。 新华社发(郝亚鑫 摄)
2024年2月12日,游客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国古城景区观看舞龙表演。 新华社发(张春雷 摄)
2018年3月2日,一支锣鼓队在河南浚县古庙会上表演。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2023年1月23日,观众在江苏盱眙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观看打铁花表演。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2024年2月10日,浙江省诸暨市安华镇矿亭村村民进行舞龙表演。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2024年2月10日,在河南商丘古城春节民俗表演巡游活动上,游客与民间舞龙队互动。 新华社发(李恒 摄)
制作:郭昱 李安 杜潇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