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分享几个有趣的故事:
公元前152年,汉朝的权臣周亚夫晚年时发生了一件让人惊讶的事情。周亚夫的儿子周阳为父亲购买了五百副甲盾,打算在周亚夫去世时使用。结果,这个举动被人举报,汉景帝非常重视此事,立即命令法官廷尉进行调查。在审问过程中,周亚夫辩解说自己并没有反叛的意思,然而廷尉却冷笑着回应:“君侯如果不想反叛大地,难道想反叛地下?”这句话让周亚夫气得不轻,几天后,他因愤怒过度而吐血身亡。
时间来到624年夏天,唐高祖李渊带领百官前往陕西宜君境内的仁智宫避暑,留太子李建成在长安负责守卫。李建成为了加强军队防御,派遣将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将一批盔甲送往庆州的都督杨文干驻扎地。
这个消息被李世民得知后,他立刻向李渊报告,李渊听后非常震惊,连夜派人让李建成从长安赶到仁智宫,随后又召集杨文干进城。虽然李建成到了仁智宫后解释说这是一个误会,但杨文干却因听到召集令而决定反叛。这个事件间接导致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不稳。
至于为何是铠甲引发了如此大的波动,这也让人好奇。古代兵器常见,甚至有人像韩信那样因带剑上街而遭受羞辱,但为何私藏铠甲就会被视为严重的罪行呢?实际上,古代的兵器种类繁多,有好有坏。例如程胜吴广用斩木为兵器、揭竿为旗,而《水浒传》中的好汉出门时,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朴刀,虽然这些兵器制作简单,但铠甲的工艺却要求更高。
以明朝的经典大铠为例,凤翅抹额盔和甲片上特有的山文鱼鳞、柳叶等图案,既要求轻巧坚固,又要求整齐工整,方便穿戴。铠甲的制造需要非常精细的工艺,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私藏铠甲会被视为一项严重的违法行为。
古代的法律当然禁止携带杀伤性武器,但像朴刀这种普通工具通常被忽视。例如《宋史》就提到:“‘畲刀’是民间日用之器,川峡山险,农民用此刀开山种田,若一律禁用,会妨碍农务。请从今起,仅禁止作为兵器使用,作为农具的放行。”
而在唐代的刑法典《唐律疏议》中,也明确规定了对于兵器的严格控制:“若有矛、矟者,徒刑一年半。”与之相比,拥有弓弩和铠甲的惩罚则要重得多:“弩一张加二等,甲一领及弩三张流放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刑。”这表明,弓弩作为远程武器,虽然严禁流通,但铠甲的管制更为严格,让人不禁感到惊讶。
实际上,《荀子》曾提到:“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这句话强调了铠甲和军队之间的关系。铠甲不仅是防御的工具,也是军队威慑力的重要体现。
南宋时期,从数十万禁军中挑选出最精锐的部队,张浚指挥的三万禁军全副武装,韩世忠的军队四万,岳飞的军队也有两万三千,虽然这些部队装备精良,但披甲的比例依然不是百分之百。与之相比,后金的努尔哈赤仅凭十三副铠甲,就能够重新起家,最终大败明军。
铠甲在战场上不仅能够提升士兵的防御力,更能够展现出巨大的威慑力。例如郑成功北伐时,他麾下的铁甲军队面对清军的弓弩兵,郑兵坚守阵地,穿戴铁甲,几乎无人能敌,最终清军败退。
与未穿铠甲的士兵相比,穿着铠甲的战士拥有更高的防御力。在中世纪西方,重骑兵几乎都要全副武装,头盔上只留下两个视孔。装备铠甲的士兵无疑能在战场上更具优势。
“禁甲不禁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有助于提高政府的防控成本。即使中央王朝再昏庸,缺乏战斗力,但由于铠甲的严密管控,频繁发生的农民起义往往难以成功,这也是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