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成长·呵护未来”世界儿童日系列报道之二
他们利用购买的手机号码在企业微信上注册账号,并统一包装为成功人士人设,以中年女性为诈骗目标,将胶原蛋白饮品宣传成具有美颜功效的保健品,诱骗他人投资成为代理商或购买产品。
“我们通过训诫、法治教育基地参观、志愿服务等‘警示性教育’,从物理和心理上帮助其与不良社交圈进行彻底切割,更换联系方式、卸载违规App,从根本上清除诱导环境。”
“我后来知道他们是让我去诈骗,这样来钱快,我缺钱”“我又没骗他们,是他们自己傻”……面对检察官的讯问,一起未成年人诈骗案件的主犯小磊(化名)说。被抓获前,小磊纠集多名未成年人合伙诈骗。然而,在他眼里,这不过是一种“谋生方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呈现高发态势,其中涉未成年人诈骗案件数量不断上升。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检察机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工作情况(2023年)》披露,涉电诈犯罪开始向未成年人群体渗透,未成年人涉罪人数同比大幅上升。
记者调查发现,在越来越多的案件中,未成年人参与程度加深。不少涉罪未成年人缺乏法律红线意识和道德底线意识,甚至成为主谋。原本纯真的孩子缘何走上诈骗道路?如何有效预防、挽救参与实施诈骗的未成年人?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编织骗局的少年
“不好意思,我在蛋糕店工作刚下班。”见到匆匆赶来的小田(化名),记者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有礼貌又很温柔的女孩,曾是一个诈骗团伙的成员,作案时,她仅17岁。
(漫画由AI生成王凤宇制作)
“我是经过招聘流程进去的,一开始我也不知道是诈骗,以为就是打打电话。后来看到厚厚的话术本,才意识到是诈骗。”回想当初加入诈骗团伙的动因,小田觉得,除了被骗,再就是“缺钱”。
小田中专毕业后离开家独自在福建福州打工。房租、生活支出的压力,让小田迫切想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某招聘软件上一家贸易公司招聘“话务员”岗位因为薪酬可观,很快吸引了小田。通过面试后,她被分配到单独的小组工作。
然而,这份工作可“不一般”。“要我们假扮成功人士陪人聊天,然后劝客户买美容产品。”事实上,所谓的美容产品,不过是三无伪劣商品。2021年5月,福州市鼓楼区检察院受理该诈骗案,到案犯罪嫌疑人70余人,涉案金额高达2000余万元。
其实,早在参加培训的时候,小田就发现自己可能进入诈骗窝点。但即使知道在骗人,心有不甘的她,还是为了拿到工资多待了一段时间,直到被警方抓获。
同样陷在诈骗旋涡里走不出来的,还有16岁的小君(化名)。不同于小田,他已经是一个诈骗团伙的“头头”。
在小君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之前,他先是被朋友拉去做保健品诈骗。该团伙被查获后,作为“漏网之鱼”的小君不仅没有因此敬畏法律,反而想自立门户,东山再起。
“这年头谁不骗人,能赚钱就行。”过惯了依靠诈骗“日进斗金”生活的小君,一心只想赚快钱,便和同伙大彭(化名)开始“招兵买马”。他们利用购买的手机号码在企业微信上注册账号,并统一包装成“张力”的成功人士人设,以中年女性为诈骗目标,将胶原蛋白饮品宣传成具有美颜功效的保健品,诱骗他人投资成为代理商或购买产品。2023年5月至7月,该团伙发送诈骗信息29万余条,骗取35名被害人共计43万余元。
记者发现,不少涉诈的未成年人有较高的物质需求,但自身能力又无法满足。“家里给的钱根本不够生活的。”小磊在接受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检察院检察官王静讯问时表示,要想独立生活,必须有钱,诈骗是来钱最快的方式。2022年开始,小磊等4名未成年人组织22名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参与“抢包”诈骗。具体来说,诱骗被害人在微信群中以发红包形式支付费用,小磊等人担任抢包手,在微信群抢红包,再将钱转账给诈骗分子赚取佣金,共诈骗1700余名被害人235万余元。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王静发现,小磊团伙中的未成年人均有高消费习惯。“去酒吧喝酒,买游戏皮肤,有人甚至一天花1万元。”沉迷于花天酒地的小磊,为了挣快钱,走上了犯罪道路。
断裂的诚信红线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缺乏诚信意识,是迷途少年们的共性问题。诚信,是价值观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基底,这条红线究竟是从何处开始断裂的?
“很多孩子都是初中或者中专毕业,学历不高,在校学习也不太好,社会认知能力较差,没有固定收入、缺乏社会经验,法律意识很淡薄,而且有很强的侥幸心理,容易被诈骗分子的高薪吸引,突破底线。”给小田进行帮扶教育的海容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张亭亭告诉记者。
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与判断能力,需要父母和学校的及时引导。然而,在这些涉罪少年的生活中,家庭和学校教育往往严重缺席。
“他们没教过我,我就知道要赚钱才能活着,才能活得好”“我跟爸妈没什么共同语言,他们也不管我干什么、需要什么”……对于卷入诈骗团伙一事,小田的父母直到警方通知才知晓。17岁就离家的她,早已和父母“形同陌路”。小磊的父母也早早离开了,家中只有爷爷,他中专仅读了一年后便辍学混社会了。
“家庭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犯罪家庭(家庭成员有犯罪行为)、缺损家庭(如单亲、离异、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等)、问题家庭(家庭成员关系不睦、虐待、教育方式不当、不关注子女等)对未成年人有重大消极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理事于国旦表示。
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讲师张丽霞认为,很多父母无暇或者无力管教,将管教停留在口头催促上,实际监护缺失,未成年人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无助感和被遗弃感,容易受到欺诈团伙的诱骗和操纵,从而参与诈骗犯罪。
在涉未成年人诈骗犯罪中,“拉帮结伙”也是比较明显的特征。记者发现,犯罪团伙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朋辈模仿效应。“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朋友和同伴变得尤为重要,他们不断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以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适当。当某一行为在同伴群体中流行时,青少年往往也会跟着做。”张丽霞阐释道。
“我们可以出去骗点钱,大家一起花。”2022年1月至6月,小蔡(化名)伙同5名未满18周岁的朋友,以赠送游戏皮肤为诱饵,骗取多名未成年被害人15万元。“少年老板”小君,亦是通过小圈子拉帮结伙作案,其中大部分参与者为其原先学校的同学。小磊的“抢包”诈骗团伙,同样是由发小、同学、同学女友等组成。
于国旦对此表示,在同辈团体中,未成年人不仅互相学习,逃避打击,还会互相支持,找到在家庭、学校中无法找到的归属感、受重视感,并淡化犯罪后的负罪心理和减轻遭受刑罚处罚的担忧,从而强化其犯罪行为。
此外,网上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排序。
“很多夜店一掷千金、‘富二代’的日常生活短视频都有唯金钱论的导向,容易让孩子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王静告诉记者,在调查“抢包”诈骗案涉案未成年人的社交媒体时,发现很多孩子都喜欢浏览、发布奢侈品等炫富图片和视频。“炫富、打赏、旅游、高消费等网络信息容易让未成年人产生通过诈骗赚快钱的想法。”于国旦说。
技术含量低,收益快、容易隐匿的诈骗犯罪,成为很多涉罪未成年人的“第一选择”。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诚信立身,不能当骗子,这其实就是从小建立的是非观,它就像一条不能突破的底线,在面临诱惑、选择时帮助你进行价值排序。然而,很多涉诈未成年人心中的红线没有建立起来,认为赚钱比什么都重要,容易滑向犯罪深渊。”王静认为。
挡住想越轨的心
“等攒够了‘老婆本’就收手。”
“我未满14岁,是不用判刑的。”
…………
讯问中,迷途少年们淡薄的法律意识,甚至利用未满刑事责任年龄逃避处罚的想法让检察官惊讶。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检察院检察官赵文庭认为,未成年人罪错行为是由轻及重、逐渐演变的过程,如果错失最佳的教育矫治时机或者干预不当,部分未成年人可能不良行为加重,甚至实施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如何把他们从诈骗旋涡中拉出来?加强专门教育和专门矫治教育工作,深化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是一个答案。
做好矫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于“环境隔离”与“规则重塑”。环境隔离即隔绝“诱导环境”,排除干扰。“我们通过训诫、法治教育基地参观、志愿服务等‘警示性教育’,从物理和心理上帮助其与不良社交圈进行彻底切割,更换联系方式、卸载违规App,从根本上清除诱导环境。”上海市宝山区检察院检察官蔡领介绍,对于行为严重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可依法送入专门学校进行矫治教育。
上海某专门学校的沈老师介绍说,除了常规的通识课,学校还配备了相应的德育课、法治课、心理辅导课及课外活动,帮助学生们矫正不良习惯,学会情绪管理,逐步重建对法律和道德的敬畏之心。“在专门学校中,对于多次犯罪、情节较重者,学校会联合专业司法社工、心理咨询师,通过一对一辅导,剖析其深层次犯罪动机,对症下药、修复其心理创伤,建立健康的价值观。”福州市某专门学校的王老师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家庭、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也要主动补位。
“家庭应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金钱观,戒除物质诱惑和贪欲心理。可以给这类家庭开展家长课堂,帮助家长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和约束。”张丽霞提出。目前,全国多地检察机关设立了家庭教育指导站,向涉案未成年人监护人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
“我们定期开展针对性的法治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从源头上减少未成年人涉诈的动机。”赵文庭介绍,为了让孩子们掌握合法谋生的本领,帮教计划还整合了职业技能培训,如正规的软件开发、短视频运营、电商客服等数字化技能培训。“为未成年人提供可见的美好未来,这是挽救的终极意义。”
由于小田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且已退还全部违法所得,积极赔偿其经手的被害人经济损失,加之小田系未成年人,2024年11月,福州市鼓楼区检察院依法对小田作出不起诉处理。
记者见到小田时,她已经在帮教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我想开一家蛋糕店,到时候请你们来品尝。”她笑着说。
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
作者: 何慧敏 谢思琪 王岚芳 王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