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中提到的北伐战争,通常描述为十万北伐军与七十五万敌军对决,尤其是在北伐刚开始时,北伐军的兵力不到十万人(其中第五军的大部分兵力仍留守广东,第四军四个师中仅有两个师参与战斗),面对的是吴佩孚和孙传芳联手的四十万军队。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北伐军不仅分兵作战,还在多个战场上取得了胜利,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打仗并非单纯靠勇敢,北伐军能够获胜,并非没有原因。
北伐军能够战胜吴佩孚和孙传芳两大势力,首先得益于北伐军强大的扩军能力。以唐生智的第八军为例,在战斗初期,唐生智的部队只有22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总兵力约为两万人。然而,到1926年冬天,唐生智的部队已经从一个小军扩展为第八军、第三十五军、第三十六军三个军,兵力一度增至20万人。此时,唐生智的部队不再惧怕吴佩孚残存的兵力,甚至能够轻松应对。 同样,委员长的第一军也被扩充为三个军,桂系的第七军兵力也突破了十万。整个北伐军的兵力在短短半年内暴增,实力大增。到1927年上半年,虽然吴佩孚和孙传芳的集团仍然存在,但他们的兵力已降至十万人左右。随着双方兵力的此消彼长,吴佩孚和孙传芳即使联手,也不是北伐军的对手。这些兵力变化并未在教科书中详细提及,因此许多人产生了误解。 其次,吴佩孚和孙传芳的政权基础不稳,军队内部发生了多次分裂。以吴佩孚为例,1926年下半年,他的军队已经明显分裂为鄂军、湘军和老直系三个部分。吴佩孚留在北方的老直系部队未能及时调到南方,这支部队直到8月12日才参加南口大战,错失了南方战场的机会。 吴佩孚留守在湖南的主力部队由陈嘉谟指挥,约3万名鄂军,另外湘军叶开鑫部有2万人,李济臣部有3万多兵力。北伐战争一开始,叶开鑫手下的2万湘军就被北伐军轻松击溃,湖北的湘军几乎没有抵抗,眼看北伐军如同猛虎般横扫湖南,杀入湖北。吴佩孚赶到武汉时,仅带了少数卫队,无法有效控制局势。与此同时,留在北方的部队也开始心生异心,靳云鹗等将领开始谋求独立,甚至想要自立为王,最终架空了吴佩孚的指挥。 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其实是由直系南方势力和五省地方军队联合组成。五省联军中的军头如陈调元、周凤岐、白宝山等,早与吴佩孚有联系。孙传芳的崛起,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了这些关系,导致吴佩孚认为孙传芳应该听命于自己。孙传芳一度观察局势,决定先坐山观虎斗,没立即起兵。实际上,他忽视了自己的五省联军和吴佩孚的部队实力相当,导致北伐军的进攻成为可能。 五省联军中的浙军,实际上只是孙传芳可以直接指挥的部队之一。当北伐军杀到浙江时,浙军第一师和第三师的浙江部队就立刻宣布中立,甚至断绝了孙传芳的支持。此时,孙传芳只能依靠第二师和第四师的力量来镇压浙军的反叛。由于第四师的兵力非常强大,最终才勉强重新控制了浙江。 五省联军中的闽军,由周荫人指挥,部队兵力相当强大,总数达六万多人,且战斗力较强。尽管如此,福建部队也未能避免叛变。当北伐军攻入福建时,只有第二师师长李凤翔带着部队反叛,迅速加速了周荫人的失败。这次叛变直接导致了孙传芳的部队损失了三成兵力。 五省联军中的皖军并不属于皖系,而是直系的传承。刚开始,皖军几乎全军投向了北伐军,极大地削弱了孙传芳的实力。而江西部队的情况也相当复杂,赣军中的一些将领如邓如琢早就不满孙传芳的指挥,在北伐军进攻时,赣军中的不少部队也叛变了。尤其是陆军第4师在赖世璜的带领下,投向了北伐军。最终,孙传芳的五省联军不仅失去了大量兵力,连原本忠诚的部队也开始反叛。在北伐战争中,吴佩孚虽然名义上有20万兵力,但实际上南方的10万部队并不配合,北方的部队也心生异志,因此吴佩孚能够调动的部队非常有限。孙传芳虽然手握20万人马,但也有近十个师的部队投奔了北伐军,最终使得吴佩孚和孙传芳失去了四十万兵力中的大部分,最终无法抵挡北伐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