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王晓宇
上午10时,住院部电梯门缓缓打开,一个熟悉却格外虚弱的身影扶着门框走了出来,是我们科室的老病人朱明(化名)。他是我们科的“老熟人”了,25年的病程,30余次的住院记录,早已让我们超越了普通的医患关系。从17岁确诊时的懵懂不安,到后来反复酮症酸中毒的紧急抢救,再到32岁胰肾联合移植时的生死考验,还有上个月突发急性心梗住进重症监护室的危急时刻,我们见证了他与疾病抗争的每一个艰难瞬间。
即便如此,这次他的状态还是让我们心头一紧。他靠在护士站,身形比一月前因心梗出院时更显单薄,脸上没有了往日那种与病魔周旋多年、略带戏谑的从容,只剩下被接连打击后的虚弱与沉默。他就像一本厚重的病历,每一页都写满了与疾病抗争的伤痕。
与疾病抗争,也与对家人的愧疚感抗争
10时15分,我抱着病历走进他的单间病房。病房里很安静,他正倚靠在床头,眼神望着窗外,有些茫然。长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让他不得不被隔离起来,以抵御外界的风吹草动。他缓缓转过头,对我勉强挤出一丝笑容,但那双眼睛里,盛满了疲惫和对这次不明原因发热的忧虑。
“又得麻烦你们了。”朱明的声音微弱略带沙哑,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我慢慢了解到,这次发热已经持续了半个月,病因不明。他描述自己“像被抽空了”,吃不下、睡不着,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他说:“每次发烧,我就觉得自己像在迷雾里走,找不到方向。”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未知的恐惧,也流露出对未来的无力。
我问他:“你一定非常辛苦,这半个月,你是怎么熬过来的?”他顿了顿,说:“我妈每天守着我,看着我吃不下东西,她也吃不下。我知道她心疼我,可我连安慰她的力气都没有。”说到这里,他眼眶微微发红。那一刻,我深深地意识到,他不仅在与疾病抗争,也在与对家人的愧疚感抗争。
正说着,病房门被轻轻推开,朱明的母亲提着保温桶走了进来。他的母亲——一位年过七旬、头发花白的老人,眼中是无法掩饰的焦灼与心疼。她看到我,连忙放下东西,走过来小声问:“医生,他这次……严重吗?”这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早已成为我们科室一个令人心疼的符号。这些年,我看着这位母亲从背影挺拔到日渐佝偻,却从未缺席过儿子的任何一次战斗。她说:“我知道他累,我也累。但只要他还能喊我一声‘妈’,我就还能撑下去。”她一次次地找到我们,询问病情,那眼神里有近乎乞求的信任,这份信任,是托付,更是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的责任。
从被动接受治疗到重新找回掌控感
朱明的病情较为复杂,本来就合并了多种慢性病,再加上这次的发烧,明显增加了治疗难度。血糖方面,仍然以胰岛素降糖为主,配合了口服降糖药物,尽量维持血糖平稳。肾移植之后,朱明需要长期口服抗排异药物,尤其在发热感染这种特殊时期,更是需要多加小心。针对他近期的心肌梗死情况,我们延续了心内科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以及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等治疗。面对最为棘手的发热,我们积极排查感染原因,应用有效的抗感染药物治疗后,很快他就不再发烧,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总的来说,经过十天系统性的治疗,这场战斗终于初见曙光。当化验结果排除了那些最令人担忧的罕见病原体,当他的体温曲线终于趋于平稳,整个医疗团队都暗自松了一口气。
有一天查房时,他主动对我说:“医生,我昨晚睡了个整觉,今天早上还吃了一碗粥。”他的语气中带着久违的轻快。更让我触动的是,他开始主动参与自己的护理。他指着床头柜上的“胰岛素注射提醒卡”说:“我现在都按这个来,再也不敢忘了。”那一刻,他不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治疗的病人,而是一个重新找回掌控感的“人”。
“我们盼望着你越来越好的消息”
出院那天,我再次走进他的病房。景象与入院时已截然不同。朱明正坐在床边整理衣物,见到我,他立刻站起身,声音清亮有力:“这次算是又捡回一条命。我会好好活下去,为了妈妈,也为了你们这些一直没放弃我的好人。”
他的母亲也激动得不行,立刻上前紧紧握住我的手,眼角泛着泪光,但那却是如释重负的笑意:“医生,太感谢了……刚来时那个样子,我心都揪紧了。这两个月,心梗完了又发烧,我真怕他撑不住……在咱这儿住院,你们不光治病,还天天安慰我们,护士每次来都嘘寒问暖,比家里人还贴心。说句实在话,这么多年了,只有住到咱这我才最放心,在这里比在家都踏实。现在他能吃能睡,我这颗心才算真的放下了。”她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被摩挲得有些发皱的纸,上面是护士为她手写的居家护理要点,“您放心,我都记下了,回家一定帮他盯紧了。”
我查看了他最终的检查报告:感染指标都已经好转;血糖与肾功能指标均在稳定可控范围。我仔细交代了出院的注意事项,末了,看着他的眼睛,加了一句:“出院了,也要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照顾妈妈,她是你最坚强的后盾。”护士又过来叮嘱了一遍居家护理的注意事项,还把科室的联系电话写在纸条上,塞到朱明手里:“朱大哥,回家有啥不懂的就打电话,别不好意思。记得定期复查,我们还盼望着你状态越来越好的消息呢!”
朱明用力地点点头,目光在我们每个人脸上停留片刻,声音坚定而温暖,他拎起行李,他母亲自然地挽住他的手臂。母子二人相视一笑,那个画面在晨光中定格——那不是简单的出院,而是一个生命在历经风雨后,重新找回尊严与希望的见证。
那一刻,病房里阳光正好,暖意融融。看着他们母子二人眼中重燃的希望,我深深感到,我们治疗的从来不只是一个个衰竭的器官,更是一个在无尽黑暗中挣扎、却始终不屈不挠的生命,以及他身后那个用爱支撑起的家。我们所能做的,便是用专业与关怀,一次又一次地,为他们点亮前行的微光。当我们愿意走进患者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恐惧、无助与希望,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与患者同行”。
文: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王晓宇
上一篇:十五运会马拉松游泳赛今日开赛
下一篇:无人机事件频发 欧洲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