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李熹珩 申兴刚 刘昌鸿 邵阳报道
三湘大地秋色朗朗,资水河畔青春激扬。10月26日下午,湖南省第六届中学生运动会在邵阳市落下帷幕。
作为全省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中学生体育盛会,本届运动会汇聚了来自14个市州和省直的近3000名青少年运动员同场竞技,成为集中展示体教融合成果的重要窗口。
对于首次承办此项赛事,且团体总分在15支代表队中位列第三、创造历史最好成绩的邵阳而言,如何把握承办之机,在体教融合的时代命题中突围?
办好一场赛
承办涵盖10个大项、涉及13个场馆的省级综合性赛事,是对邵阳组织保障能力的一次“大考”。
赛事筹备初期,筹备组面临关键抉择:将赛事集中于市城区举办,还是另辟蹊径,将部分赛事放在县域学校举办?前者虽能降低组织难度,却难以辐射基层、带动县域校园体育发展。若选择后者,便意味着要立即在县域学校启动符合省级赛事场馆要求的改造工程,解决县域场馆条件不足、设施老旧等现实短板。
显然,邵阳选择了难度更大的“改造模式”。
赛事筹备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锚定“办一次会、兴一座城”目标,多次召开赛事筹备专题调度会,为赛事筹备擘画新路径,推动办赛思路实现关键转型:要以赛事为纽带,构建全域协同办赛格局、补齐基层校园体育短板、联动文旅资源,让赛事成为激活县域发展的新引擎。
在此办赛方向指引下,全市以“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联合办赛机制,创新推出“主分赛场+标准化改造”办赛策略。
场馆布局上,本届赛事采用“主分赛场+市区+县市”模式。“邵阳市体育中心为主赛场,承担开幕式、田径等核心项目;邵东、武冈、隆回、新邵等地的12个场馆设为分赛场,承接足球、排球、武术、跆拳道、乒乓球等项目,打破城区单一办赛局限。”邵阳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
邵阳队夺得省中运会女篮季军,邵阳队赛后庆祝。
“为保障赛事公平性与参赛体验统一,所有分赛场均严格对照省级赛事标准推进改造升级。”本届赛事筹备工作专班负责人王伟介绍,筹备组统筹推进13个比赛场馆升级,重点完成邵阳市一中功能优化、隆回县二中排球馆专业地面翻新、新邵县一中场馆适配调整及武冈市一中足球场维护等关键任务。筹备期间,工作组还组织了12次现场办公,全力确保分赛场与主赛场“同标同质”,为运动员稳定发挥筑牢坚实基础。
“水质清澈、环境好,我们在这里比赛特别安心!”岳阳市代表队游泳运动员潘艾彤在邵阳市体育中心游泳馆的感慨,道出了参赛选手的共同体验。
这一办赛模式既推动了县域体育设施的标准化升级,让县域学校拥有了承接高级别赛事的底气;又激活了县域文旅资源,为后续推进“体育+文化”“体育+文旅”埋下伏笔。可以说,这一模式不仅是办赛的关键支撑,更构建起“以赛促融、以赛兴域”的新生态。
书写特色“体育+”
以省中运会落户邵阳为契机,邵阳体教融合工作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自今年春季起,全市围绕“课时保障+特色创新”双线推进体教融合,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校长喊你来跑步”等特色活动在校园蔚然成风,课间休息时间也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与此同时,全市持续加大对校园足球、武术、啦啦操等特色项目的培育力度,为后续赛事引进与全域体教融合筑牢坚实基础。
如果说体教融合功在平时,那么这场省级赛事如何聚焦体育领域发散则是对全市体教融合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少年雄鹰》武术表演。
10月16日晚,湖南省第六届省中运会开幕式在邵阳市体育中心举行。来自新宁县崀山培英学校、新宁县金鹰文武学校的学子们,以一场《少年雄鹰》武术表演点燃全场热情。
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少年们化身“雏鹰小队”,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变阵既是对岩鹰拳这一中国传统武术拳法的传承,更以“雄鹰”为喻,将湖湘少年不畏挑战、奋勇向上的体育精神具象化,引得观众席阵阵掌声。
“我们将‘体育+’理念深度融入赛事内核,通过多维度文化场景打造,让‘体育+教育+文化’的协同效应可触可感。”开幕式总导演王星说。
据悉,本届赛事匠心独运,将邵阳的文化印记深植于细节。从缀有“紫薇花”的奖牌,到代表十四市州的学子身披特色服饰宣誓,再到点缀着蓝印花布的礼袋,一系列精心安排,让运动员在场上竞逐之余,更流连于城市文脉,最终让这场盛会成为一份可被带走的、鲜活的“邵阳记忆”。
赛场之外,筹备组将“体育+”课堂搬到了古城街巷与文化展区。
省中运会女足衡阳市代表队夜游武冈西直街。
7月30日晚,武冈西直街灯火可亲,武冈一中教师、志愿者戴忠围绕明清按察司衙门的过往,为远道而来的足球小将们生动讲解古建筑“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少年们细细品味卤菜的醇香,也读懂了“千年王城 福地武冈”代代相传的文化根脉。
走进武冈国防教育基地与中山堂,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就此展开。孩子们触摸着历史的温度,体育精神与家国担当悄然相连。
10月18日,在隆回举办的排球比赛则生动演绎了“体育搭台、文旅唱戏”的融合新篇。在隆回优品集萃展区,有百合、猪血丸子、糖画等备受欢迎的农特产品与传统小吃,还有滩头年画、花瑶挑花、传统印染等极具民族风情的非遗技艺展示,尽显一方水土的文化魅力。
在隆回县职业中专展区,无人机操控与3D打印技术同台亮相,将现代科技的蓬勃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旁的茶道与插花表演则静静传递着东方美学的静谧韵味。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交融,不仅生动彰显了职业教育的多元特色,更让少年们直观看到“体育+科技+艺术”赋能成长的更多可能。
将“赛时高光”落到日常
盛会的聚光灯终会熄灭,体教融合的探索远未止步。如何将赛时高光转化为滋养日常校园体育的持久养分,成为全市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核心课题。
在校级层面,体教融合的日常实践已见成效。邵东三中女篮代表邵阳市参加本届省中运会并取得季军,其探索颇具代表性。该校党委书记刘桂林表示,下一步,全校将以赛事成绩为契机,持续巩固女篮、女足、田径等传统优势项目,同时扩大体育覆盖范围,积极发展羽毛球、乒乓球等群众性体育社团,让更多学生找到运动兴趣。
“我们将构建由教务处、艺体组、班主任、专任教练和辅导教师共同参与的协同体系,通过模块化训练计划、序列化活动安排,实现学生体育素养与学业成绩的双向提升。”刘桂林表示。
武冈二中初中女子足球队训练间隙,队员围坐绿茵场休整。
对于体教融合的未来之路,邵阳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朱建宇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可以设想,由邵阳本地高校牵头,市级层面整合专业师资力量,建立一个‘体教融合资源库’。”他解释道,“中小学按需‘点单’,高校派出专项师资或优秀学生下沉指导,由相应单位提供项目支持,实现专业人才在全市范围内的精准流动和高效配置。”他认为,唯有打破人才壁垒,形成常态化联动机制,才能将赛事的短期效应转化为体教融合深入发展的持久动力。同时,应推动学校体育向社区、文旅等多元场景拓展,让体育深度融入青少年成长与城市发展日常。
邵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恒荣坦言,邵阳承办此次省级盛会,初衷远不止“办好一场比赛”,而是以赛事为抓手,推动体教融合迈向长远发展新阶段。
“我们特意将12所县域学校设为分赛场,就是要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踏上省级标准的赛场,打破‘专业运动场地专属城区’的局限。”李恒荣强调,赛事闭幕不是终点,这些升级后的场馆将转化为学校日常教学、社团活动的核心场所,助推校园体育发展。
“此次赛事是体教融合扎根校园的新起点。”李恒荣指出,体教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体育仅限赛场、教育只在课堂”的壁垒,让运动真正成为每个孩子的成长必修课。“接下来,我们的工作重点将聚焦于强化学校体育,深化融合机制,打造常态化的课程与活动体系,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运动中发现热爱,在拼搏中实现成长。这是我们对‘体教融合’这一时代命题最扎实、最持久的回应。”
下一篇:黑科技修飞机,生意如何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