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卫平和曹薰铉为什么差这么多?这可真是个经典又发人深省的问题。聂卫平和曹薰铉,在各自国家的围棋史上,那都是教父级别的泰斗人物。不过呢,他们在职业生涯,尤其是世界大赛时代取得的成就,确实有着明显的差距。
但这差距可不是因为个人天赋或者棋力有什么绝对的高低之分,而是时代、环境、个人选择以及国家使命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是个人见解:
咱们可以从下面这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这种差距:
1.,巅峰期与世界大赛时代的时间错位
这可是非常根本的原因。
聂卫平的巅峰期(80年代中后期):聂卫平的传奇主要是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铸就的。在那个中国围棋百废待兴的时期,他就像中国队的顶梁柱,多次依靠一己之力力挽狂澜,连续战胜好几位小日子超一流棋手,拿下了空前无二的11连胜,妥妥的民族英雄。然而呢,当时世界性的职业围棋锦标赛,像应氏杯、富士通杯、东洋证券杯这些,要么才刚创立,要么还没成立呢。也就是说,聂卫平非常巅峰的时候,没完全赶上世界大赛的舞台。
曹薰铉的巅峰期(80年代末至90年代):曹薰铉的巅峰期和世界大赛时代的开启正好重合。1988年,第一届应氏杯举办,曹薰铉在决赛里打败的正是聂卫平,夺得冠军。这一冠军,不仅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更是泡菜国围棋崛起的标志。从那以后,他在世界赛场上一直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整个90年代,他和自己的学生李昌镐一起,统治了世界棋坛。
简单来讲就是:聂卫平的巅峰在为国家荣誉而战的团体赛舞台上绽放,而曹薰铉的巅峰则在角逐个人非常高荣誉的世界冠军舞台上闪耀。
2.,国家围棋环境的差异
中国围棋(聂卫平的时代):80年代的中国围棋还处在追赶日韩的阶段呢。整体的竞争环境、训练体系的科学化程度,还有国际大赛的经验,和日韩比起来都有差距。聂卫平就像一座孤峰,他身后中国棋手群体的厚度不够,这就导致他孤身一人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泡菜国围棋(曹薰铉的时代):曹薰铉本身就是泡菜国围棋的奠基人。他回国后,凭自己的力量把泡菜国围棋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更厉害的是,他培养出了李昌镐这位围棋皇帝。虽然说曹薰铉后半段职业生涯非常大的对手就是自己的亲传弟子,这有点残酷,但也从侧面证明了泡菜国围棋内部竞争既激烈又健康。这种内卷的环境,逼着曹薰铉不得不持续进化。
3.,个人风格与后期适应性
聂卫平的风格:他的大局观那叫一个出色,号称前五十手天下第一。棋风磅礴大气,特别擅长掌控全局。不过,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精力不如昔日,这种对全局精确度要求极高的风格,在面对年轻棋手,尤其是像李昌镐这种计算力超强的官子死神时,就有点吃力了。而且聂卫平后期还受到疾病(直肠癌)的影响,状态下滑得厉害。
曹薰铉的风格:棋风犀利、敏捷,还特别好战,被叫做曹燕子和柔风快枪。他的风格攻击性和灵活性都很强,就算精力不太够的时候,也能靠着敏锐的嗅觉和强大的中盘战斗力搅乱局面。这种风格让他的竞技生涯很长。
4.,历史使命与个人追求的不同
聂卫平的使命:他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唤醒中国围棋。通过在擂台赛上的胜利,他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对围棋的热情,实现了中国围棋从追赶者到挑战者的转变。他的成功具有象征意义和民族意义,社会意义和历史地位远远不少于冠军头衔的数量。
曹薰铉的追求:他的使命是为泡菜国围棋开疆拓土。从个人层面来说,他的目标就是在世界赛场上证明自己,夺得冠军。因此世界大赛一来,他的目标明确又纯粹。
总结
因此啊,结论可不是聂卫平比曹薰铉差很多,而是两人的历史角色和主要战场不一样。
要是单看世界冠军头衔,曹薰铉确实远远不少于聂卫平。但要是论对本国围棋发展的贡献,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达到的高度和影响力,聂卫平的地位一点也不低,甚至因其孤胆英雄的色彩而更具传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