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豆腐主要依赖进口大豆。由于大豆进口量下降,韩国各地豆腐加工厂面临原料短缺甚至停产的困境。豆腐是韩国江原道江陵市的特色美食之一。当地一位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进口大豆供应接近枯竭,江原道40多家豆腐加工厂面临停产。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进口大豆库存已接近极限。如果转用国产大豆,成本将大幅上升,被迫停产的风险也随之增加。韩国消费者普遍担心豆腐价格上涨甚至供应短缺。“以后我还能吃得起豆腐汤吗?”#韩国人害怕豆腐街#话题最近成为热门话题,引发了网络广泛关注。韩国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超市货架照片,照片显示部分豆腐品牌的补货间隔延长;餐厅菜单上,一碗经典的嫩豆腐汤售价高达9000韩元(约合人民币47元),比去年同期上涨近20%。
首尔家庭主妇金美善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们家每周吃三次豆腐,现在一盒豆腐要贵300韩元,这意味着我每个月在食物上的支出要多近1万韩元。” 一些食品公司宣称“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不排除进一步调价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担忧,豆腐短缺问题也从玩笑变成了现实。
然而,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于10月22日发布紧急回应,澄清豆腐供应链基本稳定,不存在供应中断的风险。然而,该部也承认,由于多种因素,大豆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
二、根源分析:豆腐价格上涨背后的三重压力
作为韩国饮食文化的“国宝”,豆腐从餐桌到餐桌的整个生产链都受到全球供应链和成本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引发公众担忧。
1. 进口依赖:大豆“生命线”:70%大豆依赖进口,供应链面临挑战
韩国豆腐产业自诞生以来就严重依赖海外市场。数据显示,韩国70%的食用大豆依赖进口,其中美国和巴西是主要来源,而中国则是豆芽等特色品种的主要供应国。仅位于吉林省敦化的大豆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就供应了韩国70%的进口豆芽。
然而,近年来全球供应链依然紧张。2024年,美国产大豆的进口量较上年下降了近20%。加之韩元兑美元大幅贬值,导致进口成本上升。据韩国贸易协会统计,2025年上半年大豆平均进口价格较2023年上涨了35%,直接推高了豆腐生产的原材料成本。
2. 成本呈连锁上涨趋势:从农场到餐桌,每个环节都在涨价。
大豆价格上涨仅仅是个开始,由此产生的生产和流通成本加剧了这一问题:
在生产方面:近年来,韩国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豆腐作坊人工成本较2020年上涨28%。
在流通环节:物流燃油价格波动导致冷链运输成本较上年上涨15%。
在消费环节:超市入场费和包装材料成本的不断上涨,最终导致消费者购买的豆腐价格上涨。
2025年4月的数据显示,韩国农产品价格已连续六个月保持两位数上涨。豆腐等豆制品价格同比上涨16.5%,部分品牌涨幅高达22.7%。
3. 国内产能受限:耕地面积不足,难以提高自给率。
韩国的农业状况难以摆脱对进口的依赖。由于土地面积有限,韩国食品和饲料的自给率长期以来一直较低。 2021年仅为44.4%,大豆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连年减少。
尽管政府于2022年发布了《中长期粮食安全改善计划》,旨在到2027年将粮食自给率提高到55.5%,并扩大国内大豆产量,但由于农业生产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弥补供应缺口。
三、官方回应:紧急措施能否稳定“豆腐桌”?
针对民众的担忧,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以稳定市场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