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围棋复兴的历史上,陈毅将军无疑是一位关键人物。这位曾与毛主席一同经历革命烽火的将领,对围棋有着深厚的情感。据说,在革命年代,为了表达自己的坚定决心,他甚至将心爱的棋盘沉入长江。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逐渐稳定,陈毅将军和其他爱棋人士的大力推动,使围棋这项古老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从五十年代开始,中日两国的围棋交流逐渐展开,并延续至今。京剧大师梅兰芳也参与其中,他曾推荐两位天赋异禀的少年前往日本深造。可惜,由于长崎国旗事件,这一计划暂时搁浅。这两位少年,正是后来在中国棋坛极具影响力的陈祖德和陈锡明。直到1962年,他们才以中日友好围棋代表团成员的身份踏上日本土地。
临行前,周总理特意叮嘱陈祖德:到了日本,一定要拜访吴清源先生。多年后,吴清源仍清晰记得那个年轻人在小田原家中做客的情景。在代表团中,陈祖德是唯一一位在与日本职业棋手对弈中取得四胜三负的棋手,这也让他开始在国际棋坛崭露头角。
随后,中方又计划派遣聂卫平、吴淞笙等棋手赴日留学。吴清源为此做了周全安排——计划让他们住在自己家中,每日前往日本棋院修习,还联系《读卖新闻》社寻求资金支持。然而,由于日本棋院只愿授予聂卫平五段资格,这个留学计划未能如愿。尽管如此,这次挫折反而激发了聂卫平更加刻苦钻研的决心。几年后,他在中日围棋交流赛中击败坂田荣男九段,这场胜利成为中国围棋发展的重要契机。
在陈祖德的带领下,中国围棋实现了长足发展。他担任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期间,推动棋坛人才辈出,中国逐渐成长为能够与日本、韩国棋坛相抗衡的围棋强国。2001年春,陈祖德主席召集国内顶尖棋手时曾说:“我们要向在日本的吴清源老师学习。”这句话不仅肯定了吴清源不断探索新棋路的成就,也寄托了对年轻棋手的期望。
回顾历史,周总理在百忙之中仍关心中国围棋的发展,并亲自叮嘱陈祖德拜访吴清源,显示了他对中日友好与围棋事业的重视。早期计划派遣陈祖德、陈锡明和聂卫平赴日深造,虽然因种种原因未能完全实现,但这些经历激励了一代棋手奋发图强。
类似的例子还有韩国棋手曹薰铉九段,他当年选择留在韩国而非赴日发展,曾被视为遗憾,但最终在韩国取得非凡成就,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人生的轨迹往往如此,看似错失的机会,可能正是另一段传奇的起点,这也正是命运最耐人寻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