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军事专家威廉·施莱佛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条震惊全球的言论。他指出,如果北约与中国发生冲突,那么不到10年的时间,北约就有可能“去军事化”。这一言论迅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讨论,许多战略研究机构和军事指挥中心的专家因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那么,为什么施莱佛会持有这样的看法呢?
首先,施莱佛详细分析了北约国家的弹药储备情况。结果显示,在高强度的军事对抗中,北约现有的导弹库存最多只能维持30天的作战需求。以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为例,去年该导弹的生产量仅为500枚,而中国同类型导弹的年产量则超过了2000枚。这种巨大的差距,在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斗中已经有所体现。
例如,北约提供给乌克兰的“爱国者”防空系统,在俄军的强力打击下,仅仅一个月就消耗了15%的弹药库存。此外,北约的弹药生产还面临一个致命的问题——供应链不稳定。北约导弹的生产依赖全球范围内的零部件,其中,70%以上的稀土材料需要从中国进口,40%的微电子芯片则来自台湾等亚洲地区。然而,中国早已建设了完备的地下导弹生产基地,既能保证安全,又能稳定高效地提供所需产量。
在海军方面,虽然美国海军拥有11艘航母,但这些航母并不能立即投入战斗。事实上,能够随时投入作战的仅有5艘航母,而且每艘航母还需要搭载近70架舰载机才能发挥完整战斗力。然而,在中国强大的反舰导弹体系面前,这一切可能都将失去效用。中国的东风-21D和东风-26B导弹已经形成了中程打击网,而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则封锁了近程防御的空隙。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航母就算强大,也难以在中国的反舰火力面前找到立足之地。
经济方面,北约的劣势则更加显著。北约国家的军工生产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根据预测,2024年,欧洲将有80%的军工用稀土来自中国。美国的F-35战斗机所使用的永磁体,92%的供应来自中国。如果中方切断这些原材料的供应,北约的军工生产线将在三个月内停滞。
兰德公司的一项2025年战争模拟显示,如果北约在亚太地区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第一年就可能损失上百艘舰艇和300架战机。即便在战后的恢复期,想要重新补充这些损失,也需要数年的时间。例如,建造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需要18个月,而一艘“弗吉尼亚”级潜艇需要32个月;培养一名合格的飞行员,最少需要2年,最长则需3年。此外,建造这些舰艇的资金问题也不容忽视。美国国防部预计,要补充这些战备力量,至少需要2万亿美元。然而,美国目前已经背负了数十万亿美元的债务,国防预算远不足以支持如此巨额的开支。
综合来看,若与中国发生冲突,北约将面临极大的军事压力。施莱佛认为,贸然与中国开战并非明智之举,一旦冲突爆发,中国有能力在短短十年内让北约的军事力量严重削弱,甚至实现“去军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