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我和伙伴们一起,沿着湘江,从南到北,自驾追寻那些跨越时间与城市的桥。起点在株洲京港澳高速朱亭大桥,终点在长沙许广高速湘江大桥。历经128公里的湘江里程,32座已建成通车的公路大桥如同一串晶莹的珍珠,串联起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未来。
△朱亭大桥下,碧波荡漾
车窗外,桥影与江波交错,一路行来,从起点朱亭大桥下的碧波荡漾,到湘潭一桥、橘子洲大桥的庄重古朴,再到杨梅洲大桥、香炉洲大桥的凌空气势,我穿梭于时空交错的隧道中。桥,连接着两岸道路,也连接着人心与命运的流向。
△朱亭大桥
桥,让城市彼此靠近,也让未来触手可及。追桥的旅程,就是读懂城市、读懂时代的旅程。
△橘子洲大桥与杜甫江阁同框
桥,见证了时代的跃变与城市的向心。当我们今天俯瞰长株潭,形态各异的跨江大桥串联起三座城市的历史脉络与经济命脉,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想象的都市群。
△正在改扩建的株洲航电枢纽
截至2025年,湘江长株潭段已有32座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另有1座正在修建,1座正在改扩建,从最南端的京港澳高速朱亭湘江大桥,到最北的许广高速湘江大桥,这些桥像诗的行句,排列在湘江的波光之上。我们从朱亭大桥出发,沿着湘江一路向北,便是想透过这些诗行,去阅读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自古以来,大江大河既是文明的摇篮、重要的交通通道,却也是地理的阻隔。对于长株潭而言,湘江以一道柔和的“S”形曲线,将三座城市紧密串联,养育了沿岸的工厂、街市与田园,却也在漫长岁月里,将城市的发展局限在单岸。直到每座城市“第一桥”的诞生,人们才真正完成了从“天堑”到“通途”的跨越。
△湘潭一桥与湘潭三桥
长株潭第一桥,始于1961年。这一年国庆,湘潭一桥建成通车,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境内第一座大型公路桥。我们已经打卡了上游十几座桥梁,抵达湘潭一桥时,依旧被这座桥的美吸引,这种美是朴素的。
△湘潭一桥的桥头堡
正桥两端各有一座亭式桥头堡,典雅而稳重,是湘潭一桥最醒目的标志。引桥两侧树木参天,是大桥通车时种下的。站在桥上往西北方向望去,可以看到一排仿古建筑,是窑湾历史文化街区,曾经的潭宝公路汽车站修建在这里,汽车站紧邻当时的码头,大桥建成,渡口的汽笛声渐渐远去。
△湘潭一桥的行道树
湘潭一桥建成11年后,1972年,长沙湘江一桥(橘子洲大桥)正式通车。这是由长沙全市80万人次共同铸造的一座超级工程,也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双曲拱桥。大桥通车前,河西只有溁湾镇,大桥通车后,河西才逐渐融入了城。
△橘子洲大桥前打牌的市民
株洲的第一座桥建得稍晚。1986年,株洲大桥开工,1988年建成通车。站在桥下可以清楚看到,它的线条更挺拔简洁,不同于前两座桥的传统拱形,株洲大桥的梁式结构设计更为现代,其修建过程使用了大量大型工程机械,不再依靠人力的堆砌。
△株洲大桥
长期以来,株洲城市发展被局限在河东湘江与铁路间狭窄的区域内。大桥通车,为城市发展打开枷锁,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西岸转移,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与高新技术园区迁入,曾经是农田和丘陵的河西地块,迅速崛起为现代化新城。这座桥,是株洲从单一的工业城市向综合性现代化都市转型的起点。
△株洲大桥下,悠闲纳凉的人们
这些“第一桥”,改变了城市传统的空间逻辑和市民的生活半径,让原本分离的两岸建立起常态化、快速化的联系,成为城市向江而生的序章。这些桥,是城市骨架的第一次舒展,是三城融通的历史起点,它们架起城市的雄心,构建起新的都市脉络与区域格局。
△冬日橘子洲大桥
时间来到上世纪90年代,城市发展进入高潮,大桥的建设也逐渐进入高峰。1991年,长沙湘江二桥(银盆岭大桥)建成通车;1993年,湘潭湘江二桥建成通车;1999年,月亮岛大桥通车;2000年,猴子石大桥通车。桥梁的修筑节奏,与城市发展的节拍一致,湘江不再是阻隔发展的江,而成为承载梦想、连接生活的带。
在更宏观的意义上,桥让湘江从“分界线”变成了“中轴线”。过去,三城依江而建、背江发展;如今,它们朝江而生,以湘江为中轴,展开环江发展的新格局。
桥梁连接了两岸的道路,也延展了城市的视野,让城市的空间充满节奏与层次。随着桥梁数量增加,“桥”开始进入城市的审美体系,成为都市天际线的一部分。它以优雅的曲线、简洁的结构、雄伟的尺度,赋予城市一种新的形象语言,让城市的轮廓不再僵直,而富于呼吸与律动。
△黑石铺大桥旁的趣味海报
△黑石铺大桥下游泳的人们
按受力特点分类,现代大桥一般分为拱式桥(按行车道位置,拱桥又分为上承桥、中承桥、下承桥)、梁式桥、钢架桥、悬索桥与斜拉桥。长株潭128公里的湘江干流上,三十余座大桥依次排开,它们形态各异,各有特点,从老一辈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到新世纪的双塔斜拉桥、钢结构悬索桥,几乎集齐了现代桥梁的所有类型。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城市群中独一无二的桥梁景观带,一座开放而立体的“桥梁博物馆”,一条流动的、立体的建筑美学长廊。
△桥、城市、山水
这座博物馆里最精华的部分是长沙银盆岭大桥往北,此时湘江水面开阔,且靠近长沙港,为保证大型船舶通行,桥梁必须拥有更大的跨径与净空高度。于是,这里的桥多为斜拉桥、悬索桥——结构雄伟、造型轻盈。
△橘子洲与猴子石大桥
今年建成通车的兴联路大桥,桥塔像月亮,将月亮岛的柔美曲线融入建筑美学。去年建成通车的香炉洲大桥,高达202米,是目前湘江主塔最高的独塔斜拉桥,主塔像钻石,极具雕塑感与透视美。我们抵达香炉洲大桥时,雾气朦胧,望不到对岸,“钻石”悬浮在雾气中,斜拉索的银线划破迷蒙,大桥靠近长沙港,桥下往来船只很多,望向江面,心中竟生起“气蒸云梦泽”的壮阔。
△兴联路大桥 图/薛东
视野朝南,如果要评选长株潭最美大桥,湘潭的杨梅洲大桥与正在修建的暮坪湘江大桥也应当入选。杨梅洲大桥索塔高181米,主跨658米,一跨过江,创造了湘江单跨桥梁跨度纪录,大桥两端还没什么高楼,索塔在平坦的地面显得更加壮观。暮坪湘江大桥是国内公路交通系统首个四跨中承飞燕式钢桁架系杆拱桥,近处观看,暮坪大桥像蓝色的飞鸟在江面挥动翅膀。
△湘潭杨梅洲大桥
这几年,长株潭出现了一群爱拍桥的年轻人,他们爬上楼顶,寻找最合适的城市机位,用相机记录着湘江桥梁。我也曾跟随“拍桥党”,站上他们口中的城市机位,拍下过夜色中湘府路大桥最有力量的弧线、雾气里宁静的银盆岭大桥与古开福寺同框、大雨里株洲大桥拥挤的车流绵延伸向神农塔……回顾照片时才发觉,每一座桥,都像城市的情绪切片。
△湘府路大桥
△银盆岭大桥,连接着开福寺与湘江金融中心
当然,桥不仅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本身也可以成为绝佳的观景平台,是停下来听风、赏水、看云、探城的节点,城市的视觉窗口。从五一广场步行前往橘子洲,是体察长沙气息最直接的方式。站在橘子洲大桥上,湘江的水在脚下流淌,橘子洲、岳麓山与CBD的天际线在眼前舒展成流动的画卷,就这样将城市、山水与人的视线紧紧相连。
△站在橘子洲大桥,可以看到北边的银盆岭大桥、福元路大桥
△桥本身就是绝佳的观景平台,站在橘子洲大桥朝东南方向望去,杜甫江阁、南湖新城、橘子洲尽收眼底
湘潭一桥是湘江长株潭段的OG(元老),那分别在今年4月、6月、7月通车的长沙兴联路大桥、湘潭下摄司大桥、株洲醴娄高速湘江大桥就是庞大家族里最年轻的弟弟。桥,正在不断织密长株潭路网,但在长沙绕城高速黑石铺大桥以南,湘潭昭华湘江大桥以北的长株潭融城核心区域,还存在着一段没有通车大桥的真空地带。
△湘潭下摄司大桥
△醴娄高速湘江大桥
然而,融城的深度,往往体现在关键区域的连接密度,正因如此,填补这一空白的暮坪湘江大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大桥建成通车后,将成为长株潭都市圈融城轴线上的纽带,串联起湘江科学城、大王山片区、奥体新城等多个重要融城核心节点,从奥体新城到湘潭九华新区的车程将从原来的40分钟缩短至15分钟,到株洲天元区的车程缩短至25分钟。
△正在修建的暮坪湘江大桥,身后是长沙城区
在规划图纸上,除了即将完工的暮坪湘江大桥,这一片区还计划建设清风路大桥、强体路过江通道、融城路过江通道、暮云过江通道等公路过江通道。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过江通道都将共同编织出一张“融城桥网”,支撑起交通体系的互联互通,更为三市的产业协同、公共服务共享、生态治理共管提供了基础支撑。
△绿心向北望,五桥同框
在暮坪大桥边飞起无人机,镜头里,大桥西侧的湘江科学城已初具雏形,大桥东侧,奥体新城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开展。镜头朝北,长沙市中心的国金中心与大桥奇妙同框,视线向南,湘潭、株洲的城市天际线与绿心间起伏的丘陵成为大桥的背景。我们在镜头里看见的不只是江水,而是更远处,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