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庶尊卑,这是从西周时期就传下来的礼法,几千年来朝野大臣都要遵守。可雍正朝偏偏上演了一出大翻盘。
有一人帮助雍正整顿吏治,却为何被雍正处处制约家庭?答案还得从尹家说起。
尹泰年过古稀,原是四品翰林院侍讲,满洲镶黄旗出身,虽仕途平淡,却也算清高。一次,雍正尚未登基,奉命南行到盛京祭祀三陵,突遇暴雨,路不能行。
前方正是尹府,雍正便留宿一夜。尹泰虽老,却依礼备置:最好的厅堂,珍馐美馔,一一呈上。
雍正也并不拘礼,随意落座,还问起尹泰的家事。
“尹大人,可有子嗣在朝?”
“儿子五人,皆凡庸。惟庶子尹继善,稍有出息。”
尹泰迟疑片刻才报出庶子名字。
因为那孩子出身低微,母亲徐氏不过一名侧室,地位不如丫鬟。可尹继善读书刻苦,一路科举高才,也只有靠他,才能撑起尹家颜面。
雍正点头:“好儿郎,朕到京后要见他。”可是风云突变,康熙驾崩,到雍正继位,尹继善考试北上赶来时,又赶上集礼之忙,一场见面就此错过。
时光飞逝,雍正元年,尹继善以二甲二十七名中进士,得皇恩特召。他进殿,礼成之后,雍正笑着点名:“你可还记得当初南行盛京之约?
”尹继善心头一暖:“臣毕生所愿,不过见圣颜,此刻感激不尽。”雍正便将他授为起居注官,每日近侍龙庭。
自此,尹家的“贵胄”风云便开始了逆转。几年间,尹继善官至总督,尹泰也被接回京城,升做兵部尚书。
雍正说得直白:“泰之得位,皆因继善有德有才。”
可家风难改。尹继善再怎么飞黄腾达,母亲徐氏却始终无名无份,年老仍要下厨房、打柴火;正妻厉行尊卑,根本不让她坐主位。
尹继善好言相劝,尹泰依旧固执。一次酒后,尹泰竟举拐杖打儿子,骂:“我养你一场,何德何能要教我家规?”徐氏看不下去,跪了好几个时辰,才稍平风波。此事很快传到雍正耳里。
雍正早知有人帮他解决大臣家事,却为何被称为“甩手皇帝”?雍正给出的答案很简单:柴米油盐,也能牵动人心。
雍正第二天清晨便派仪仗队入尹家,传下圣旨:尹泰须先在庭院跪拜徐氏,方可下殿接旨。这一道,一声令下,尹府上下皆惊。
徐氏只是妾室,何来人令前跪拜?可若不跪,就是抗旨。
尹泰面如土色,只能硬着头皮领命——跪拜徐氏,跪拜正妻,然后跪皇恩。
紧接着,雍正又下二旨:依照娶正妻礼节,再办一场尹泰与徐氏的“婚礼”,封徐氏为一品诰命夫人。朝堂上,雍正当众说:“要不是有徐氏,何来继善?
要不是继善,何来尹泰?”一句话,把尊卑观念彻底颠覆。
徐氏跪在庭院里,带着喜悦和不安,风中泪眼婆娑。尹泰跪时,拐杖也忘了举起来。
那一刻,权力跟家庭的秩序融为一体。
这一手段高明得几乎教科书般。尹继善含泪告别,私下誓言“此恩此生难忘”。
雍正一举拿下大臣母子,又将尹泰牢牢拴在自己脚下。雍正常说:“朕虽日理万机,尹家家事尚能料理,可见朕之用心。”果然,从此以后,朝中大臣若遇家中难处,一个眼色报到,便可获得皇恩相助。权力的游戏,从来不仅仅在宫墙之内,也在柴米油盐间流转。
信息来源:《清实录·雍正朝》、参考资料:《清史稿·雍正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