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三阅兵,一批智能化、无人化、信息化的新型装备集中亮相,全场瞩目。从无人机、无人车到无人艇,这些战场“新物种”正在重塑现代战争的作战模式。它们不仅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更在逐步融入协同作战体系当中,成为“体系作战”的关键一环。那么,这些“新质战斗力”是如何炼成的?背后又有哪些先进产业的强力支撑?
长鹰-9,是我国最新研制的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这款无人机机身长6米,翼展15米,具备多样化任务能力。
在全球无人机领域,长航时、多用途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兵器科研人员:我们CY-9这款无人机主要是高性能、低成本。在一吨级的无人机当中,性能处于领先地位。
高度智能化,是长鹰-9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它搭载的智能飞控系统,不仅能让无人机自主起降、自动规划航线并执行任务,还能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完成快速预判并自动处理故障。
在现代作战体系中,无人机凭借高机动性和灵活性,正成为战场从“人力对抗”走向“智能博弈”的关键手段。
随着装备进入规模化发展的阶段,研发人员正在降低成本和保持性能之间寻找平衡。
长鹰-8是一款即将推出的大型运投一体无人机,科研人员告诉记者,从仅用8个月就成功研制出高性价比的“长鹰-9”,到布局大型运投一体无人机“长鹰-8”,背后依托的是自主研发的核心优势,以及产业链的高效协同。
中国兵器科研人员:通过产业链的链长作用带动,把整个的生产、设计、制造各个环节全打通了,我们在这个市场反应速度上就明显提升了一大截。
中国兵器科研人员:这个飞机还有一个比较大的设计特点,货舱是贯通式的,机头罩子可以抬起来,货物不仅能从后面进,也可以从前面进,好处就是可以极大提高我们装卸的效率。
如果说以无人机、无人艇为代表的智能化装备,正在成为战场上最锋利的“矛”;那么以雷达探测、电磁压制、激光反制和导弹拦截为代表的反无人体系,则正在筑起最坚固的“盾”。
在一处通用航空机场,记者尝试了一次特殊的模拟演练,手持一把便携式的无人机干扰枪,扣动扳机,就能切断小型无人机的遥控、图像传输和卫星定位信号,让目标自动返航或降落。
面对成群结队、协同作战的无人机群,就要用上高集成反无人机系统。这套系统集成了雷达、光电识别设备和电子干扰模块,能够实现全天候、24小时值守。只需两三名战士,便可完成架设,在复杂环境下实现干扰方向上“群体拦截”。
作为一种信号干扰类的“软杀伤”武器,这套系统已经在国内多项重大活动安保、反无演练任务中投入使用,能够有效应对“低慢小”无人机目标的威胁。
当威胁从低空渗透延伸到中大型、高航速无人机,甚至动辄几马赫的巡航导弹时,还有自主研制的高机动性近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
它像移动的防空盾牌,能在第一时间拦截低空、超低空飞行的直升机、无人机,甚至高速飞行的巡航导弹。
得益于高度集成化设计,这辆轻型“倚天”防空导弹战斗车只需要两名乘员就能投入作战。除驾驶员外,另一位操作手可以进行搜寻、锁定和打击任务,一辆车就能完成之前四五辆车才能完成的任务。
在倚天系列家族中,轻型倚天只是基础型号,而真正代表火力与防护极限的,是“重型8×8倚天”。目前,总装线上已经在装配第三代“重型倚天”。
科研人员告诉记者,这款重型倚天战车搭载了相控阵雷达,感知能力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发现即摧毁”的作战能力。
“重型倚天”既可以单车独立作战,也能多车组网、协同作战,也可与中远程防空系统形成梯次配合,构建起“远、中、近”三段式防空网络。
倚天系列装备凭借其独特设计,在反无人机作战领域展现出强大实力,成为对抗集群无人机威胁的有力防线。
今年九三阅兵,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潜航器、机器狼等无人装备纷纷登场。他们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实力的绝佳代言人,映射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迅猛态势与雄厚实力。这些无人装备每一件都装载着人工智能的科技内核,他们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技术持续迭代升级,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拓展的生动呈现,见证着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以磅礴之姿大步迈向全球产业前沿高地。